APP下载

做一名优秀的语文“导”师

2009-01-29季景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情境语文教师

新课程倡导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却时常看到不少教师淡化自己的主导作用。其实,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就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迷失方向。张志公先生就曾经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也就是说要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要扮演好主导作用的角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好教师“导”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近年来外出听课学习的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导“趣”,要创设情境。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趣,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往往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如果对某一件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激情。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他能否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最佳状态。教师可从引人入胜的寓言典故、脍炙人口的名人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的思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以期学生迅速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设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弹……至此,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然后话锋一转,说:“古时候魏国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人家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就把这只大雁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导语巧设悬念,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

导“思”,要精心设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导思,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人,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讨论余地;三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难易要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而过于难的问题,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总之,要尽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同学表示同意,有的同学表示反对,各自在文中找依据,最后统一于“诗人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我们不能不为钱老师所选择的这一新颖有趣的提问角度而拍案叫绝。这一问题适度地延伸和拓展了课文内容,开放性很强,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达到了完美统一。

导“议”,要引导探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自得与自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学生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目标,相互提问,相互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相互交流。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其次,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善问。许多学生感到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人以渔”。最后,教师应精心准备、合理组织,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且自己也参与进去,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补充。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授《背影》时,也出现学生提出质疑:“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从表面上看,质疑有一定道理,既然我们的教育是要求学生做正确的事,那随着时代进步有可能引发歧义的课文自然会遭到学生质疑,这在许多杂志上都出现过讨论。然而这位教师却翻出新意,先肯定“父亲翻越铁路线是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父亲要艰难地翻越铁路线?翻越铁路线去做了什么?这一连串的动词中蕴藏着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只要学生真正进入情境,那么对父子之间朴实而深厚的感情是不难把握的。

导“情”,要陶冶渐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德国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也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今的课文读解,已由着眼于文本转向对周遭世界的关注,要求贴近生活,面向实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既教文,又育人,既是课任老师,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思想品德的引路人。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得很美的情境,蕴含着丰富的美好的思想感情。我们抓住了这些情境,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既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悟到其中美好的思想感情,精神得到陶冶,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语文教学还应把教材中描写的生活、表现的思想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思想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教材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思想靠得更近了,从而更感兴趣,更积极地参与教学。

如一位教师在上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发问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都要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我们该如何珍惜自己的青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呢?是不是反正‘人生如梦就该及时行乐,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个问题相当严肃,学生听后陷入了沉思。教师进而点拨:……苏轼发出“人生如梦”的喟叹内涵极为丰富,我们应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确立积极向上的为祖国人民建功立业的人生观。

语文教师的感情应是最丰富的,一走进教室就应是激情洋溢,做到全心身的投入。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把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教学的课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时,要主动地、自觉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感召他们崇尚真理,热爱祖国,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向上。

总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导演,但不是主演,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多在“导”上下工夫,注重研究“导”的艺术,只有“导”得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季景华 江苏省新沂市瓦窑中学221438)

猜你喜欢

情境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