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策略谈
2009-01-29田士军
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文言文的教学要有效率、有效果,要对语文的高考有效,还要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效,所以新课标中不仅相对应地规定了“能读懂文章内容”的基本要求,还规定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吕叔湘),文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仁智各见、常说常新的话题。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感受,做一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和思考,以期和各位同仁探讨。
实践的盲目与混乱源自指导思想的模糊和庞杂。
在提出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前,首先要澄清有效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统一与明确,行动就会果断与有力。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策略:
1.以言促文,文、言交融策略
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文”与“言”孰重孰轻的争论长期不休和此消彼长的原因就在于指导思想的模糊和庞杂。
文言文教学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言”的教学上,很多学校甚至很多重点名校从学生高中入学以来就瞄准了高考,于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样的教学,课堂是言之有物了,但缺少了语文课堂应有的熏陶与审美的气场。长此以往,后患无穷。这种理科式的文言文教学会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一点点抹杀直至归零,活泼的语文课堂也会变得索然无味,面目可憎。这种结果恐怕不仅是学生的悲哀,而且是教师的悲哀,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恐怕也不会是危言耸听。因为学生丧失的是语文高考的成绩、生活的审美和栖息的诗意,得到的恐怕只是对语文学习的深恶痛绝;教师丧失的是事业的成就感,获得的只能是日重一日的职业倦怠感,日积月累,中华民族丧失的将是一代代国民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低下又如何谈得上生命个体的和谐,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随着“误尽苍生”的语文的论调甚嚣尘上,语文教学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再加上各地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深入,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迎刃而解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于是,文言文教学在课堂上一改往日的一“言”堂,摇身一变,来了一个华美的转身,一夜间都成了一“文”堂。似乎谁转身慢了谁就是一个落伍者。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充斥了基于文本的各式表演和取代文字的图片展示,从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阅读深挖,更忽略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于是语文的课堂热热闹闹,一片不知所云的繁荣,殊不知深刻的思考历来都拒绝喧嚣和表面的热闹。
此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的模糊和庞杂,带给一线老师的只能是盲目与混乱:很多语文老师开始怀疑起来,怀疑起学科,怀疑起自己来。教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书似乎一夜之间又不会教了。不知该教什么,也不知该怎样教,似乎讲是错不讲也是错……
文言文归根到底是用文言写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因时间的久远,文字的理解对于现代中学生已有了很深的障碍。要想直达文章内涵,领略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越过文字关,所以“言”是“文”基础,“文”是“言”宗旨。又由于选文的朝代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在“言”上所花的时间和方式就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很好理解“文”为尺度。脱离选文自身的特点,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恐怕都谈不上很好地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讲解《与妻书》(粤教版必修二)时,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前提下,以检查预习效果的方式,首先请学生展示个人对全文的知识点的归纳: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然后由学生集体讨论不明白的字词句。花费了5分钟时间就基本解决了“言”的障碍,在此基础上,用余下时间着力解决“文”的问题。显然,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是以言促文,文、言交融。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遵循此原则,所以一味地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讨论“文”“言”的轻重也是错误的。笔者在上《孔雀东南飞》(粤教版必修一)时,授课对象是一个省班(来自广东省内各市的尖子生),学生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而《孔雀东南飞》文字相对(和本单元前两篇文章《诗经两首》《离骚》相比)浅显,所以“言”就交由学生自己解决,“文”也就自然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课,因材(省班、教材)施教,“言”就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它却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否则,学生的能力形成和精神成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笔者的授课对象换成一个平行班的同学,在“言”上再多花点时间或知识点在讨论后由笔者来概括也是可行的,也应是可取的。
3.注重文本,多点诵读策略
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更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但它只不过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以取代对文本自身的解读,所以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仍要坚守。课件中使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图解课文,而对文本作蜻蜓点水式解读的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虽说是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仍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熟练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2008年12月,笔者在广州市上了一节公开课——《项脊轩志》,被专家评为“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在这节广州市的公开课的准备中,笔者设计了“三读课文”的环节来推动文本理解的深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实现“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目的。
附“三读课文”环节:
问题一:文中写了哪些不要紧之事?这些事的先后顺序可不可以互换?
一读课文(齐读),找出并概括事件。
明确: 诸父分家客观
不要紧之题追念先母哭泣
忆先大母长号
思念亡妻无语
意图:披文入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对亲情的怀念、光耀门楣未成的遗憾等)。
二读课文(自由诵读),体会文中逐渐加深的情感。
问题二:文中写了哪些不要紧之语?
明确:
儿寒乎欲食乎
不要紧之语阖
顷之
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读课文(学生范读),检查学生对文中细节中表现出来的逐渐加深的情感理解程度。
通过三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从而体味文章内涵——选文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兴的重负、幼年丧母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多诵读理应成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策略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反对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图解课文,而对文本作蜻蜓点水式解读的倾向是不矛盾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古老的文言文教学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它不仅能有效提高文言课堂的容量,还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我展示字词的环节借助了实物投影仪,在研讨文本时全程使用了PPT。多彩和有效的语文课堂理应成为科学认知规律和深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但现代教育技术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哗众取宠。
至此,可以将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用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诗句概括出来:“教变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
(田士军 广东实验中学510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