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课堂教学的细节问题
2009-01-29朱春屏
笔者上完《泪珠与珍珠》这一课。这个老师评论说教态自如,教学语言丰富;教学目标完成,教学效果很好;另一个老师说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笔者不禁飘飘然,只听见今年刚毕业的小应老师低声说:“课堂中,一个学生小声说过‘牡蛎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我也不知道,牡蛎到底是怎么样的动物?”“是啊,我也不知道,牡蛎是不是就是我们中国的蚌啊……”“它是不是好吃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笔者愕然,因为自己也不知道,课堂中笔者是听到的,因为和自己的备课不符合,只好装作听不见。笔者想:如果自己当时接过那位学生的话题,那么可能会冷场。所谓冷场,就是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衔接空白。教师的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不吻合。笔者说出当时的想法,老师们争议颇多,有教师认为,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们不该讨论该接还是不该接,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回答问题。如果问题简单,那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顺着学生的提问实施教学。如果问题复杂,即使我们想接过来也回答不了,教研活动就这样结束了。事后,笔者陷入了沉思: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果自己接过学生的话题,这是一个课堂教学的细节,那么课堂气氛会如何?过去,自己是否曾经很多次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现在乃至以后,自己是否会错过很多倾听的机会?笔者深深地懂得,必须要尝试,要想尝试成功,首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一、倾听学生声音的前提是胸有成竹
(一)回归范文,让学生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胸有成竹,要想答出学生的问题,与学生共鸣,必须要有所准备。在课前,首先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因为高中生合作性较强,交友热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参加不同类型的群体活动,随着不同群体性质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个性会出现不同的发展方向,小组学习有助于提高问题的质量和数量。然后笔者对范文稍加引导让学生针对范文提出问题,以《泪珠与珍珠》为例,学生就提了二十几个问题:
1.泪珠与珍珠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牡蛎内的珍珠是牡蛎的泪珠?
2.作者写阿拉伯关于珍珠的传说及介绍“观音流泪”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不用“珍珠与泪珠”为题,而用“泪珠与珍珠”为题?
4.观音流泪与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死的情景,让信徒流泪,作者这样写有何意义?
5.“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文中起到何作用?
6.雨后青山和泪洗过的良心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说儿子是那粒沙子,我要用泪水将它冲出眼睛?
7.文中第七段“我”的哭是为了何人,何事而哭?爸爸是要告诉儿子什么?文中是爸爸吗,为什么不是妈妈?
8.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对你有何启发?
…… ……
笔者觉得只要把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学生对此文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
(二)转换角色,营造氛围
我们教育者要想在课堂上抓住火花,得心应手、不露痕迹地调整教学策略,就必须了解学生思维会产生怎样的火花。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把每一篇范文都交给学生先提问,而后备课。所以我们只有备课时放下心态,备课时转换角色,把自己当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提哪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学生所需。有一个故事里写道,一个小孩跟着大人逛街,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大人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小孩看到的只有脚。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知识为媒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我们要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蹲下来”不是指形式,而是我们的心。教师要主动地关心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表达能力好的同学给予赞赏和鼓励,对表达能力欠佳,不善言辞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沉默不语的同学,更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逐步消除他们畏惧的心理,激发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信心。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同时我们可以辅之以多媒体,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倾听声音过程中注意引导方式
(一)顺势引导
顺势引导是指顺着情势引导话题,在《泪珠与珍珠》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准备,在第二次上这堂课的时候,笔者期待学生提出比较复杂的问题。结果学生恰如笔者所愿,提出了很多,甚至有一位学生提出的就是笔者在公开课时不敢接过来的话题。于是,笔者大胆接受,顺势引导,修改教学设计:
生:牡蛎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好不好吃?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
生:大概好吃的吧!
师:牧蛎又叫油子或海蛎子。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可食用,也能提炼牦油,那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生:牡蛎是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师:实际上,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生命在奋斗的过程中是多么的艰苦,是牡蛎为了生存而落下的艰辛之泪。
而后由学生归纳出这粒珍珠,又何尝不是牡蛎的泪珠呢?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泪水的珍贵在于它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战胜苦难后的精神升华。由学生的那朵火花,引出本文最难理解的一个问题——泪珠与珍珠的关系。由此得出泪珠与珍珠的比喻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去发现文中有哪些泪珠,也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珍珠;继续拓展延伸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泪珠,也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珍珠。这堂课让笔者感到上起来扬眉吐气,而学生反映老师的知识真是渊博。同样是《泪珠与珍珠》,给学生和教师前后却带来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来源于倾听学生的声音。
我们在上课时尤其是公开课时总是担心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所以往往降低问题的难度。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问题涉及我们熟悉的,我们稍不经意地加以讲解;如果问题涉及我们不熟悉的,我们都会轻易地放弃学生对该问题的提问,尤其是在公开课时我们会装作听不见把它带过去。在《泪珠与珍珠》的课堂教学中,某同学的“牡蛎是什么样的动物”就是一朵火花,孰知,恰恰是这样的“火花”让我们的课堂妙趣横生。
(二)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是标准的音符,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我们的教学范围,也就是出现错误或偏颇,同时这个问题,我们在备课、设计教案时并没有考虑过时,我们需要触类旁通。所谓触类旁通就是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由此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首先对他们敢说、敢做的表现给予表扬。我们要调动专注的目光,微笑的面容,选择亲切的富有激励性的言语,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此为契机,展开联想。例如在《泪珠与珍珠》中,“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此处应是指感恩的境界,对生活怀着感恩的心。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们可以联系王国维的学习境界,他曾用三首诗来形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同时由学习的境界拓展到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阐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差别以及由此探讨人生。采用触类旁通的方法,不仅营造了课堂的氛围,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坦然面对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我们的教学背道而驰,教师根本无法解决时,我们不要轻易否定,放弃,甚至反对。我们要抓住“火花”,不怕冷场。反之,如果上课中出现了冷场,我们也不必着急,这时需要我们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也正是这个时候,能显教师的真本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这时候我们可以这样。
第一是我们坦率地把问题公开,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研究,所谓“教学相长”,问题可能在学生的讨论中圆满解决,也可能教育者受到学生的启发后,豁然开朗,从而解决问题。如果这样,我们通过生生互动,师生共同质疑,平等参与,激励促进,生发出新的知识,这并不代表不忠实于教案,恰恰是课程的创造性与开发。又如在《泪珠与珍珠》中,一学生提出 “从文中看来,琦君是个悲情女子,和她生活在一起必是痛苦的”,笔者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一方持支持意见,另一方持反对意见,双方讨论激烈,最后统一到她不是为个人悲,而是为人生悲,为亲情悲,为生命悲,而这种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悲,而是一种领悟,对亲情、生命的感恩。
第二是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而后把问题在课堂公开,学生也回答不了,此时的课堂陷入了冷场,这时,我们也不要紧张,相反,冷场同时也会唤醒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这个角度看,它是课堂教学中内涵丰富的空白,它不仅不可怕,还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与教学对话的契机所在。在《孔雀东南飞》的课堂教学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下列句中没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B.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C.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D.仍更被驱遣 ,何言复来还。不料学生无人回答,叫了几个同学也回答不出来,有的乱猜,后一大胆地说:“我不知道哪些是偏义复词。”笔者马上意识到,问题太难,于是先讲偏义复词的定义,而后举例说明,学生随后轻而易举地回答了。
第三是学生提的问题实在是超乎想象,确实在课堂回答不了,我们也可以适当采取避让的态度。这一节课,老师没有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忘了这个承诺从而失信于学生,最终失信的是自己。所以切记一定要兑现承诺。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学生的声音就是一个细节,如果我们注意这个细节,倾听学生的声音,适时适度调整教学设计,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让我们的课堂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刘京平.课堂冷场解困例谈[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7,(11).
[2]刘用哲.让语文课堂充满差异[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
[3]唐德海,徐学莹.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朱春屏浙江省永康市综合高中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