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2009-01-29任洪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李密文言文课文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载体,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结晶。中学生只有通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汉语言的言简意丰、思想深刻、结构严谨等特点,才能培养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从而学习并进一步增强民族语言的表现力。但现行的文言文教学却显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过分注重文言实词的解释,而轻视思想感情领悟。一节课教师一个人包揽全局,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按教学参考书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在教师教条的讲解下变得索然无味。课上教师讲得无精打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因此改变原始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已经是文言文教学迫在眉睫的任务了。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情感距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根本之道。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道:“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体验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正如卢梭所讲的那样,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巧妙提问,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几个问题,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解读文本,因为内心有疑,所以会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同时巧妙的提问,对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学会巧妙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学习《狼》这篇文言文时,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①假设你就是屠户,回到家之后你向家人说说今天遇狼的事。(要求紧扣课文内容,也可以适当地加入自己的创造)

②当你遇到两狼时,你会怎样做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由于《狼》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容易读懂,学生在初读第一遍时就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学生合上书,依照原文同时发挥想象力去创造自己版本的《狼》。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会空前高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对文言文的枯燥感觉一扫而光。而第二个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位学生是这么想的:假如我是屠夫,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两狼,决不像课文中屠夫那样笨呢!先“投一骨”,“让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然后等到前狼快吃完骨头的时候,再“复投骨”。我觉得这样未免太可笑了,要是我就一起投两块骨头,让两狼同时得骨止,这样就可以借机甩掉两匹狼了,他就不会遇到后面的麻烦与危机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狼》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屠夫是多么多么的勇敢,多么多么的机智,而是说屠夫做法有些笨拙。这位同学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参考书理解这一问题,而是发挥想象,提出自己具有创建性的理解。而我们现在新课改所希望的也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所以说,笔者认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定要扮演好这个角色,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相对来说文言文距离我们时代比较远,缺少具体的应用语境,所以大多数学生不愿学习文言文,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怎样改变学生这种心理,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通过对文言文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如:《国语》《左转》《战国策》《史记》,它们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大量资料,一般多是叙事散文,常常每篇文章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安排这样一些活动。如在课堂中教师开展讲故事的活动——或老师讲,或学生讲,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热烈讨论,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对文本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有的文言文就是一个剧本的底本,教师也可让学生在忠于原文的情况下对文本有所创新。

① 讲解故事 疏通文意

笔者认为,在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言文时,由于这篇文言文故事性较强,分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负荆请罪)。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所了解之后,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这篇文章(复述时要注意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文言句式的用法)。通过讲故事,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文章。由于文言文的笔法简练,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不够具体生动,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处理,进行仿真的细节补充,让真实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但是,细节补充需要为理解文章的内涵服务。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故事讲解法解释疑难字词,用故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等等,那么会使枯燥的文言文课堂变得有趣味。同时故事法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②进行表演 启发创新

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上看,学生一般都存在较强的表现欲,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表演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空前高涨。例如在学习《卖油翁》中“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一情节时,就可以发挥想象:老翁为什么这样对待陈尧咨呢?一定是陈尧咨又犯了“自矜”的毛病了。学生表演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挥来表演:陈尧咨射中后围观的人如何喝彩的,陈尧咨的表情又是怎样的,老翁又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挖掘。

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采用表演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改写能力等,所以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模仿课文, 使学生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学起于思,思源于学,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置相关的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联想、表演、讨论,通过设疑解难,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情感距离

笔者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总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不必要的,教材中的文言文应取消。学生产生这种心理其关键在于他们觉得文言文与现代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相距甚远,文言文已经失去具体的语境,文言文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笔者认为: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情感距离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一大法宝。

1.古今沟通,拉近时间距离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几千年来所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品,但由于时隔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文字的隔阂、语言的流变使文言文很难像现代文一样,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为在讲授文言文时,教师要学会古今沟通,赋予文言文一定的时代意义。当然,这样做要因文而异,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

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里面提出了便民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与“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几千年前的孟子就已经是一个“环保专家”了。他提出的观点,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啊!这样一来文言文与今天的距离接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情感距离缩短了。

2.悟古人心,引起情感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文言文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并且这一感情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相通之处。我们今天读起来,仍会被其真挚情感所打动。悟古人心,有助于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助于理解文章,更有助于性情的陶冶。

如学习李密《陈情表》一文时,不妨让学生揣摩一下:

①假如你是李密,祖母有病在床,面对晋武帝的三番五次邀请你去做太子洗马,你会去吗?

②假如你是晋武帝,面对李密的一片孝心,你会怎么做?

对于第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是李密,别说自己对仕途已看淡,纵使为官有千好万好我们又怎能扔下老祖母,远取功名呢?幼小的乌鸦长大后都能够反哺其母,何况人乎?

对于第二个问题,假如我们是晋武帝,即使自己求贤若渴,也会让李密在家侍奉老祖母,以终余年的。我会被他那份孝心所打动的。这样一来,学生会进入一种“设身处地”的状态,仿佛回到几千年前课文中人生活的那个年代,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侍奉老母的李密。因而他会用自己的心与古人的心相联系,用自己行为与古人的行为相联系,认识到文言文不仅是激活阅历和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时可以从中依稀看见自己身边熟悉的影子。

因此,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对文言文没有陌生感、厌烦感,从而产生愿学、乐学的心态。

参考文献:

[1]石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成才之路,2008,(8).

[2]朱小健.关于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5,(1).

(任洪国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116081)

猜你喜欢

李密文言文课文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李密的死结与瓦岗寨的败亡
试论李密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