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劳逸”这道坎:让作文之花盛开在阅读的沃土上
2009-01-29李先稳
今人与古人相比,古人更会写文章。然而,旧学塾里并不教作文,更无《文章作法》之类的传授。这就不禁使人要问:古人的作文教学是怎么做的?很简单,“读、背、写”。日积月累,胸藏万壑,自然下笔成章。诗圣杜甫、词圣苏轼都是传统教学“读、背、写”培养出来的文章大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就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最朴素而又最实用的作文之谈。古之圣贤何以对“读书”如此情有独钟呢?因为他们深知“涵泳工夫兴味长”的道理,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这个话题似乎过于陈旧了,不仅学生不买这个账,就连多数教师都觉得学生所读与所写关系不大。理由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也学过了几百篇文章,读过了几十本作品,可是为什么还是文句不通、错字连篇?难道因为“文句不通、错字连篇”就否定“读书”之用吗?既如此,我们怎样看待“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个亘古一同的读写之道呢?
一、作文之“逸”源于读书之“劳”
“为学之道在厚积薄发”,读书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开阔了视野,训练了思维,增长了知识。多读、多记、多写,才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相反,语言的贫乏势必造成表达上的困难,从而影响作文的质量。可以说,作文之有阅读,犹鱼之有水也。没有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的“薄发”。历史上那些文坛宿将无不是广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典章轶事。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过:“作文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现代作家鲁迅也讲过:“文章应该怎么写,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现实中那些能文善写的学生无不得益于日常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阅读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多方面的素材。文章中的佳词妙句都可以在阅读中尽收眼底,牢记在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篇、成段的能力。阅读可以开阔胸襟、启思益智、陶冶情操。有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培养做人和作文的浩然之气。离开阅读,学生的语言世界将是一片荒芜,更不要说会开出美丽的文学花朵。反言之,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如有神”助,就得“破万卷”书,若此,学生的作文之花就会盛开在阅读的沃土上。古往今来,诸多事实无不见证没有读书之“劳”便不会有作文之“逸”,作文之“逸”是源于读书之“劳”的。我们既没有必要附和“读书无用”之辞,更没有理由拒绝少走弯路之谏。
二、变读书之“劳”为作文之“逸”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不争的治学之道,但并不意味着“多读书就会写文章”“多读书就能把文章写好”。我们的学生,天天都在读“书”,十年寒窗下来,虽非“万卷”,总也达到“等身”之多了。为何很多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不少学生中学毕业,不会记叙、议论,不会抒情、描写,不会遣词、造句,不会立意、谋篇……不要怪学生有“读书何用”之感慨。他们深知先人和老师的教诲是为他们好,他们“劳于读书”了,至于“逸于作文”否,很少有学生思考。而我们教师要思考,既“劳于读书”,为什么没有或少有“逸于作文”?问题在于,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读书”,他们一般不是“听书”就是“练书”。问题更在于,我们教师没有真正看护我们的学生去“读书”。不要以为教得学生会几道题,能理解文章中的微言大义就行了。其实,光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理解还只是在破译别人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母语习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自然反复。“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有些人将记忆视为死读书,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记忆不仅是信息的输入、储存,而且还包括信息的整合、提取。要使自己出口成章,就必须饱学诗书,不仅要多读,而且要破读。要读得滚瓜烂熟,读得大彻大悟,读得刻骨铭心,读得摇情荡性,读得下笔如有神。
我们以为,在读书之“劳”与作文之“逸”中间,有很高的一道坎,只有跨过“劳逸”这道坎,学生才能真正厚积薄发。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书读得要多,知识才厚实,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变读书之“劳”为作文之“逸”,作文之花才会盛开在阅读的沃土上。
叶圣陶先生说: “读与写甚有关系,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一般来说,少有学生“读之得法”,能自己变读书之“劳”为作文之“逸”,大多数学生从读书之“劳”到作文之“逸”的历程是需要教师精心引导的。
三、与学生一起跨过从“劳”到“逸”这道坎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然而,真正落实在阅读和写作上,往往是读写分家,效果不大。那么,如何有效落实读写结合呢?
第一,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之作,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精心摘录、深入品味、模仿借鉴。首先紧紧抓住一个“读”字,把语文课本这一经典的阅读材料真正地读懂读透。中国文人对诵读的重要性是这样阐释的:“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时间长了,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但是仅仅诵读还远远不够,还应该鼓励学生把课本中的经典语句摘录下来,并进行品味、赏析和仿写。比如:《紫藤萝瀑布》 中,有这么一句美句:“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紫藤萝花”比作“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和“就要绽开”的“忍俊不禁的笑容”,语句生动、形象,传达出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通过这样的摘抄、品味和赏析,在写到别的什么花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借鉴和模仿,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久而久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以提高。同时这样做对于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也有着重要帮助。
第二,适当延伸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写作积累仅仅靠课内是不够的,叶圣陶先生在五十多年前就说过:“但凭一部国文教材,是够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因此,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语文课本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内,而必须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做到课内外兼顾,中学生不能只读教材,还要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以及政治、历史、社会等书刊,以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用教师的热情和影响力,去充分激活学生心中原有的、潜在的阅读需求,引导他们走进名著的世界。学生一旦走进名著的世界,他们就会被震撼、被感动,他们就会有渴求、有思考,就会产生共鸣,品尝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又会推动他们更加自觉地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与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生命的一部分。学生见多识广,就会“胸中有丘壑”,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空洞干瘪,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第三,以读促写,读写同步。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后,一定让学生亲自去写,以巩固阅读效果,提高写作水平。 所谓:“写而不读则空(空洞),读而不写则虚(徒然)。”多读和勤练是写好作文的基本保证。“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也就是俗语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多读和勤练确实是写好作文的基本保证,这也是人们多年来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写好作文的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著名作家陈丹燕说:“写作其实是寻找一种合适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方法,和一个选择穿什么衣服有很多相似。”可见,在胸藏万壑,饱读诗书,积累了才思、才情、才学以后,关键是选择恰当、完美的语言抒写自己,说自己的人生体验,写自己的独特感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真实体现读中学写,写中有读,读写有机结合。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的作文之花就会盛开在阅读的沃土上。
(李先稳 江苏省铜山县马坡镇中心中学2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