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如何解读文本
2009-01-29朱凯
朱 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可以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如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意义上的真正有效的对话过程?
一、阅读教学应是师生“潜伏”文本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走进文本,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有所动,思有所发,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必须“潜伏”到作品内部,“潜伏”到作者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去触摸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情感。
如《风筝》一文说的是“我”在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的玩艺。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时,鲁迅才醒悟自己对待小兄弟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但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说明小兄弟也认为他偷做风筝,不是正当的,兄长该管,因此“全然忘却”。如果说对于《风筝》一文的教学,教师没有走进文本,触摸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能讲好这篇文章的。
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应该立足于文章的写作背景,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初衷,这样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达成共鸣。
二、阅读教学应是师生“逼近”文本的过程
在解读文本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清思路,弄清层次,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逼近”文本。所谓“逼近”是由远到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渐走渐近,层层深入,打开文本阅读的有效通道。
如在执教《蔚蓝的王国》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蔚蓝的王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这就是整体感知。作者为什么把王国描写得如此美?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单元提示,从而明确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奇思妙想。再引导学生看课文,哪些句子体现了奇思妙想?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曲子,进入自己的蔚蓝王国,让学生描绘心中的蔚蓝王国。这几个问题既是一个整体,又一层一层剥笋推进,文章作者的思路就比较清晰地凸现了出来,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
在对文本解读时,要杜绝解读的随意性,使学生脱离文本,离语文越来越远。如《明天不封阳台》一文,课文是通过故事启发人们,要意识到人们的随意性带给鸟类、大自然的危害。对文章的解读时,我们应该由故事走进文本,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但有些教师在执教此文时,解读得就很随意,引导学生寻找周围有没有打鸟的行为,有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上成了环保课,变成了对人们行为的控诉课。这就说明教师自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带动学生也脱离了文本,没有达到对文本正确解读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应是师生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有体温、有感情、有心跳的。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真诚倾听和深度的思考、体会,品味文本所蕴含的感情。解读时要有进入文本的深层活动,而不是漠视文本,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会文”;或错过文本,以浅表的课堂活动代替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学生在深入文本探究、思考时,不应该只是体会到“是”与“否”,这样的解读太肤浅、幼稚。
如朱自清《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教师可以这样问:我的儿子,就是我父亲的孙子。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惦记着他的孙子”呢?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想到这句话是作者表达父亲“忘却我的不好”,表现对“我”的宽容和牵挂,因为惦记“我”很深,所以还连及“我的儿子”,如果说成“惦记他的孙子”,那就显得与“我”无关,而不能表现对“我”的深刻的惦记了。
教师要通过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课文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内容往往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如果我们在研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仅仅关注文章的大概背景、生字生词、段落大意等这些内容,而没有深入关注文本的思想情感及其后面的作者,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所奉献给学生的就没有多少令人心动的东西,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可能有心灵深处、精神层面的对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智君.阅读教学中的提问与启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1).
[3]丁莉娟,赵志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朱凯 江苏省铜山县三堡镇中心中学2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