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课堂的拓展与延伸

2009-01-29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中职课文

王 珺

在今天的中职语文课堂上,如果还有人满足于单纯地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那就显得过于肤浅而不合时宜。因为,在重视素质教育、“大语文”观深入人心的时代,只有把课本内容合理地拓展和延伸,才能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而能否适当地拓展和延伸学习内容,已成为当今课堂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标准了。下面是笔者对中职语文课堂拓展与延伸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开阔阅读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以选学课文为联系点,向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职语文教学大纲,针对中职的教学实际和发展需要进行了一些改革,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成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其中拓展模块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而设置的任意选修内容。可见语文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是必要的,合理的。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基础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就采用模块组合的方法,分别构建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提高模块和特色模块。其中提高模块和特色模块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编写的选学课文。巧用这些选学课文,可以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如:从呀呀学语的孩童到成为中职学生,学生们虽学习了一些古典诗词名篇,但由于读的数量十分有限,接触的作家不多,所以他们对唐诗宋词的了解往往只限于对一些零星的具体作品的肤浅认识上,不足以概括它的全貌。结合必选课中《唐诗 宋词》的学习,同学们对唐诗和宋词在中国诗词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各时期的发展状况及代表诗(词)人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诗(词)风、对诗词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都会有个清晰而系统的了解。而学习完《唐诗 宋词》,同学们大致了解了柳永和苏轼对宋词的开拓和创新后,再结合必讲课中他们各自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讲解,同学们就会对二人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和各自的词风有个更清晰和直观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延展学习,拉近了古代人物与中职学生的感情距离,也让中职学生更好地走近古典文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2.以教材中的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作品比较延伸

这里说的“同类”,可以是题材、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某一写法的同类。如莫泊桑的《项链》是以出人意料的结尾取胜,令人回味无穷。而这种技巧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运用得炉火纯青。适时地向学生推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和《麦琪的礼物》等,既可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体会主人公情感的波动,又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

不过,虽是同类作品,但通过比较也会发现其各不相同的地方。如: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作者、写作年代、写作角度等不同,所表达的主题就不同。前面提到的中职语文教材(高教版)就特意编写了一个比较阅读单元,这个单元提供了几篇同是描写长城和同是描写荷塘的文章,旨在让学生阅读时,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章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异同,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这其实就是向学生提供了以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作品延伸的绝佳范例。利用这一范例,我们还可针对教材中的其它文章让学生进行延伸阅读。如《鸿门宴》塑造了刘邦、项羽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项羽的性格缺陷为其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令学生叹惋不已。由此再让学生课下搜集咏叹其“乌江自刎”一事的诗,就会取得许多意外的收获。如杜牧、王安石的同题诗歌《题乌江亭》、李清照的《绝句》等,同样的事件,由于各人的立场和观点的差异,造成风格各异,主题也各不相同。通过这样的阅读延伸,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

3.以教材节选的片段为立足点,向整部作品或整个历史事件延伸

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有些中外名著只能选取其中的一节或几节文字,以至使学生对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常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阅读原著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让学生较全面透彻地把握节选语段的内容。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之前,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原著(或与林冲有关的章节内容),这样,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提到官府的阴险、毒辣,对林冲步步紧逼,阴谋设计、撕开罗网,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也由心存幻想、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直至走上反抗道路时,学生就不再对课文感到虚无缥缈,对“逼上梁山”这个成语也会感到刻骨铭心了。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质疑,并通过查找这方面的资料以获取答案。如本学期学习完《邹忌讽齐王纳谏》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齐威王时期齐国政治这样清明却不能长久坚持下去,最终却导致灭亡?之后推荐学生阅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如《读者》(2009年第11期)中《恣意的代价》,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4.以人为本,向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生平简介延伸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创作成就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并序》时,为帮助学生走进白居易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苦闷和感慨,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概况和本诗的写作背景;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向学生渗透一些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同情人民群众、厌恶剥削阶级生活的思想、观点,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与白居易在感情上达到共鸣,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世间最美的坟墓》“美”在什么地方,并激起对托尔斯泰强烈的敬仰之情,感受到他胸怀的博大深沉。

二、加强写作训练,拓展写作能力

1.补续情节,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堂的拓展与延伸,不仅体现在阅读上,也可以体现在写作上。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界”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想和想象,使文学作品的情节富有变化,人物形象多姿多彩。如给《项链》续写一个结尾,想象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之后,玛蒂尔德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一番样子,她爱慕虚荣的性格会不会有所变化;也可以针对某一句或某一段话让学生加以扩展补充,想象这里曾发生过什么事。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说的就是想象力的拓展与延伸。

2.仿写佳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语言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讲授《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等作品时,对一些佳句的仿写也是我们拓展语文课堂的好途径。如:“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还有不好走的路呢?”仿写出色的有:“叶成长,遮荫是它快乐的责任;叶飘落,护花是它无私的奉献;生活在快乐与无私之中,有什么事值得悲哀的呢?”仿写“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时,同学们注意到了语句中化静为动和排比的手法,仿写较成功的有:“屋里有了风铃,好比寂静的树林里飞来一只喜鹊,静静的河流中蹦出一只青蛙,是雨后天空中的一道彩虹,是冬天雪地里一点红狐,一朵梅花。”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此外,还可将一些名篇名句化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汾酒集团将《三国演义》卷首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巧妙转换为“汾酒必喝,喝酒必汾”;“鲜血诚可贵,救人品更高”,(“无偿献血”公益广告)。“众里寻她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冰箱广告)的例子,由此激发学生阅读名篇名句并利用其撰写广告语的兴趣。

3.专题研究,撰写研究性的小论文

白居易诗中的琵琶女与孙犁笔下的水生嫂的形象深入人心,她们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如果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分析时代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学生就感到有话可说,思想也能向纵深处发展。再者,学生较感兴趣的人物,如刘邦、项羽、林冲等人,他们的命运抉择,都能在学生的心底激起阵阵涟漪,所以,给学生一组人物,让他们见仁见智,以《我更欣赏(佩服)……》为题,写出来的文章也相当有特色。这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可得到综合性锻炼,学习兴趣也得以强化。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来进一步拓展延伸语文知识,有益于丰富学生的人文观和审美价值观。但是,课堂拓展延伸应立足于文本,并围绕课文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基础版·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国胜.论阅读教学的转轨[A].秀屿区2003-2004年度中学论文汇编(语文专辑)[C].

[3]连春丽.由语文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策略探讨[EB/OL].新世纪学校,校园动态.

[4]温朗光.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的策略[EB/OL].隆安教育信息网.

(王珺 广州市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510850)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中职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