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
2009-01-29曾先林
曾先林
课程实施管理——精当
为了确保学校常规工作正常运行,学校严肃执行教育政策法规,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实施新课程标准,开齐开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条例》。学校行政领导每天对各班的上课情况进行巡视抽查,杜绝了随意调课、让课、占课和无人上课的现象。学校继续贯彻“减负精神”,对学生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的布置做了明确的规定。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坚决按照教育局规定的作业量布置作业,各学科之间注意协调作业总量。同时,教导处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学常规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坚决杜绝各种违规现象。
教学管理制度——明细
为了使我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我校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有关制度,这样就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活动的操作更规范,保证了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高效运行。在制定制度时,我们努力呈现一种细节化的规范,体现了我们对细节的追求。制度只是一种提醒,是对质量的期望,是责任心的外显,是我们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学校质量管理,需要用制度来守护。面对老师,在统一中追求自由,在标准中追求特色,在一致中追求个性是我们进行质量管理的出发点。
教学管理环节——精细
改造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前提。好的教师每一节课要经历“三次备课”,即“自我钻研,参阅文献,联系实际”,要有“两次反思”(教前、教后反思)。为了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达到教师备课“常备常新,常教常新,常研常深”的目的,同时考虑到网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我校把教师的备课从繁重的抄写工作中解放出来,对教师备课方式进行了改革,推行了“表格式”集体电子备课办法。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学习先进理念。
1.统一备课格式。我校进行了“表格式备课模式”的尝试,即教案分“步骤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案、教后反思”五个方面,统一备课格式。后来我校对备课格式又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教师课前要再次研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我们称之为“二次备课”,主备人可以没有,其他教师至少有三处。二是让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强化目标意识,目标要全面具体。即要有全册教材总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更重要的是每一教学环节都要有阶段达成目标。三是重视课后反思,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教后记”,让每一个教师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2.强调集体备课。开学前,教研组长组织教师们集中备课,协调好一学期的备课分工计划,由一位教师提前搜集资料,写出“可圈可点”的教案,然后大家共同评议、修改、完善,形成教案母本,实现教案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为同教研组留出时间,每周保证一次时间进行集体教研。同一学科组所有教师必须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参加。研究内容要涵盖教材、学生、教法乃至课程标准中所有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确定出自己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检验。
3.张扬备课个性。教学中,执教者必须本着实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原则,结合班级和学科的教学实际对教案母本进行再处理,注重体现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强调因材施教。
4.加强管理督查。从管理层面看,备课是手段而非目的,领导检查教师备课情况不是机械地数页数、课时数,看书写认真程度,而应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看备课的实际效果。因此,在一般常规性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推门听课的力度,以提高课堂效益为中心,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在两次备课检查的过程中,通过查阅教案和随堂听课,加大“课前自我调整”和“课后反思”的检查力度。一看教学理念是否符合课改精神;二看教学设计是否依托标准思想;三看教后反思是否有针对性和提升性。
教导处每月对教师备课笔记进行等第评价,评定“好、较好、一般、较差、差”等第,并及时填写“教师备课笔记检查评价记录”,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检查时,重点检查阶段达成目标、预案调整、教学反思三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反馈,下次重点进行复查。
5.推出精品教案。在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对于那些经得起推敲,适合“学情”和“教情”的“经典教案”,学校将定期开展评比,并将其汇编成集,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料,供教师取用。教师在使用这些优秀教案时,也必须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便“经典教案”与时俱进地保持经典。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