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迁移”规律 指导作文训练
2009-01-29温建英
温建英
摘要:运用兴趣的“迁移”,利用知识的“迁移”,巧用“迁移”的规律,指导学生将想、读、说、写训练相结合,促进作文上水平。
关键词:作文训练 兴趣培养 巧用迁移
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托腮,紧皱眉头不愿写;有的大脑空空,无从下手不想写……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从兴趣入手,把读、说、写训练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对作文感到头疼的同学,往往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宠物、下快乐五子棋、学武术、学跆拳道、踢足球、假日旅游……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
1.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快乐五子棋、养宠物、学武术等),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2.以画代写,培养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画画特别感兴趣,常常愿意用手中的画笔去描绘他们眼中的人、事和景。不妨在开始的时候,用画代写,再说说自己的画。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也为今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三、针对现实问题,构思解决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教学时,以此为内容,让学生奇思妙想,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如看到民心河水被不断污染,大家心情很不好受,都想为民心河出点力。针对这一情况,我除要求大家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好民心河外,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一些保护民心河的方法,大家积极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专吃垃圾废物的机器鱼,让它吃进垃圾,吐出鱼食。”有的同学说:“我要发明一种堵污草,只要有工厂向河里排放污水,这种草就会在那里旺盛地生长,直至把排污口堵得严严实实,不让污水流入河里。”大家各抒己见,谈得非常热烈。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以《保护民心河畅想》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完成得也不错。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四、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象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如学习《江南》一课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莲花、莲叶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说话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象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说话课”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无论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都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