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9-01-29李秀云张国忠
李秀云 张国忠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所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后阐释了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就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14—02
[作者简介]李秀云,张国忠,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为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发挥优秀课程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而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建设工程。这一工作极大地改善了许多基础课程的教学条件,提升了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反思。
一、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了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校,无论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科研型大学,只要是学校就要以培养学生为己任,而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渠道无疑是教学。但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一度成为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有关数据表明,在教育部所属的高校中,有1/3的教授和l/5的副教授没有承担相应的本科生教学任务,其中几所高校竞有70%的教授、副教授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在高校教师评职晋级的考核标准中,原则上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教学效果的好坏没有统一标准,多靠主观判断,而科研成果却是实实在在的业绩。在这样的考核标准引导下,教授尤其是名教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以致出现了所谓“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学”的说法。强化精品课程建设,很多高校将“是否是精品课程”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一个砝码,尤其是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激发了教师对课程建设的热情,将那些陷在科研课题里面、忽视课堂教学的骨干教师拔出来走上本科课堂的讲台,大师、名师直接面对学生与学生交流,传道解惑,使学生受益匪浅。这样,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推动下,教学逐渐回归到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改善了一批课程的教学条件
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高度重视,各省教育部门及各高校都加大了投资力度,添置或更新教学设备,使一大批课程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培养了一批名师
精品课程建设不是单个人的工作,一门课程需要有一个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包括优秀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但每门课程都要有一个学科带头人,而且更注重后续师资力量的培养。这样,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造就了一个教学名师梯队,为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教材
在高校教学中,教材是授课之本。但多年来,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凝固和缺漏,导致许多课程的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不能满足课程体系的更新以及新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要求。一般说来,一门课程有多个版本教材,如果质量有保证,且各具特色,应该说是好事。但实际情况,越是数量大的教材越是低水平重复,高校教材质量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基础课、两课教材上,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法理学、物理等各不下百余种之多,工科的高等数学教材就有400多种,其中属于内容、体系创新的教材极少。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交流的平台,任何教材都是存在于一定时间、空间、价值观念、理论范式、文化传统等因素之中的,它不应一成不变。而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中教材建设评价指标的要求,促进了高校教材的建设和更新,支持了一大批带有个性特点的教材脱颖而出。
(五)带动了同类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评选出来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通过媒体的介绍和宣传,对其他院校的同类课程无疑是一个促动和借鉴。
二、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品不精
精品课是课程中的精品,各级精品课程理应成为课程建设的楷模,能推进其他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一门课程可能是某所学校一个专业的优秀课程,但拿到全省乃至全国,与同类课程相比,它可能仅是一门二流乃至三流的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就应该是全省课程尤其应是同类课程中的精品,国家级精品课程就应该是全国同类课程的精品,如此评选出的精品课程才具有龙头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品。但目前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中发现,一些学校申报的精品课程并不尽如人意,或者说精品课程并非精品,课程本身并不具备引领同类课程发展的楷模作用。所以,这样的所谓精品课程有名无实,意义不大。
(二)精品课程难以发挥示范作用
国家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大量投入,决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一校一课的教学质量,而是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网上公开传播,使更多同类课程能够资源共享,使高校更多学生从中受益,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重复建设,从而大规模提高课程建设的效益。但现在很多所谓精品课程,实际上只是作个样子,把教学内容变成电子版上网,教案和课件中带有个性化的东西出于种种顾虑反而抹去了,我们在共享资源上看到的都是一些大众化的“骨骼”,而不是个性化的“血肉”,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另外,传播技术及设备的限制成为精品课程发挥示范作用的一个瓶颈,许多资源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办法享用,或效果不好。
(三)个人与团队关系不清
精品课程绝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生成的,从课程的发展及承续性上讲,它必须具有一个教学团队,而且这个团队的教师无论是职称、年龄、学源、学历等各方面的搭配都应是合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感觉这种课程建设似乎只是课程带头人一个人的事情,这种倾向从组织申报和评审中突出地表现出来。课程组成员各自的建设性工作目标不清、责任感不强、依赖心理较重,尤其是梯队中的青年教师。其结果是带头人任务量过大,有怨言;其他教师觉得与己无关,有委屈,其根源是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精神实质理解不清,落实太机械。
(四)内容既成多年不变
我们在共享资源里可以看到,很多精品课程2003年是这个样子,5年以后的今天依然如故,内容形式均无变化。从理论上讲这是惰性的表现,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我们的课程,还是精品课程,却一成不变,这使人们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产生怀疑,也导致精品课程示范性的丧失。
三、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建设精品课程、欣赏学习精品课程。精品课程不是摆设,不能一劳永逸,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是课程建设的龙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在发展中彰显其楷模作用。
(=)要注重实效
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精品课程评审,不能只看评审验收时特定环境下的课程表现,不能局限于只看表格的填写、系列教材和课件的演示,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教学效果,关键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看学生评教的结果。精品课程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甚至几代教师积淀、凝练的结果,必须具有优秀的教学效果,是学生普遍翘首称赞的课程。
(三)要实事求是
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强调的基本问题。但我们在调研中却发现,一些精品课程在申报过程中存在虚假不实的严重问题,而我们的评审没有进入学生的课堂现场,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只凭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缺少实地考察环节,致使一些不够优秀的课程堂而皇之地冠上了精品课程的头衔。难怪学生会说:“这也是精品课程?没想到!”
总之,一个新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总要经过不断地修剪、删除、补充等维护性工作,最终目的是要让它健康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坚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经过全国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会成为引领教学质量提高的一面鲜艳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