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当代大学生“回炉”现象

2009-01-29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失业现象毕业生

王 婷

[摘要]在对大学生“回炉”现象的思考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病态,只有我们实现了义务教育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分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改变普通高校的办学体制,才能用“终身教育”模式消除大学生“回炉”的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回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78—02

[作者简介]王婷,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4000067)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就业形势,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就业“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境况,越来越多的“天之娇子”放下高贵的姿态,开始踏上继续教育之路,学习各种实用技能,以求得就业的“敲门砖”。最近几年,大学生毕业后再上技术学校已由个体变为群体,成为一种现象、潮流,这就是所谓的大学生“回炉”热。

一、“回炉”现象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毕业人数的“绝对增加”和人才需求市场的“相对过剩”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公布的数据,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2003~2007年,教育部直属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30.08万人增长到39万人,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52.46万人增长到352.1万人,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数从5.21万人增长到56.69万人。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另一方面却是人才需求市场的相对过剩。2009年应届610多万毕业生,加上去年未就业的100多万毕业生,超过700多万的数量。而全国新增就业岗位900万,其中的500万要确保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只剩下400万,而每年城镇的新增劳动力数量还很大。这些数据都表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大学生已被迫加入了竞争上岗的行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就业政策的主要方向。但随着以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代表的新增劳动力就业难矛盾的凸现,中国就业战略重点正在逐步转移到这些新增的青年身上。

2我国社会已由“摩擦性失业”向“结构性失业”转变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经济学术语。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变动职业而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新工作岗位对劳动力技术的要求与劳动力现有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一方面“人找事”,另一方面“事找人”,这种由于“人”不能满足“事”的需要而出现的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就是结构性失业的典型表现。通俗地说,摩擦性失业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未改变就业观念,胃口太大造成的。那么结构性失业就是因为大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展开,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是文法科毕业生)陷入了“结构性失业”之中。2003年,劳动力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人数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人数之比为0.65,本科生则为0.71,研究生为1.19 7 2008年三者分别为0.77、0.77和0.96,说明劳动力市场对专科、本科毕业生的容纳能力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专科)就业形势稍好。近几年的人才市场,呈两极分化之势,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供不应求。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较大,其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求大学生、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我国失业的重要类型,真正形成了“有的人没事做、有的事没人做”的尴尬局面。

3用人单位的“校历主义”与“经历主义”

我国社会已由“学历社会”向“校历社会”转变。随着大学近几年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学历的纵向比较也就逐渐演化为毕业于不同的大学以及大学之间名誉的差异而派生出的“横向”学历的比较。很多大企业或大家眼中的好单位,在招聘时只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对非名牌高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更有甚者,有一部分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还人为设置了许多规则将应届毕业生排除在外。如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要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历,或者干脆标明有特长、者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而对于你是什么大学毕业并不感兴趣。很多单位的负责人也认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办事能力不强,不如中专生和技校生吃苦耐劳,与其花几年的时间培养应届毕业生,还不如直接招熟练工。

大批的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文法科的学生,一没工作经验,二没特长。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专业性人才,而不是无社会经验、无工作经历的“综合性”人才。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毕业生成了一种推销不出去的积压“高档商品”,而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则成了炽手可热的“抢手货”,这是造成大学生“回炉”的直接原因。

4大学教育制度不合理的产物

大学生之所以有“回炉”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就业难造成的。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高校多数把研究型院校作为发展战略,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中国的高校很多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管理的旧模式,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往往是从学校自身出发,而不考虑社会的需要。而办学体制单一、模式固定、学科内容和结构的陈旧造成了教育的供给难以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适应,劳动力的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不平衡,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同时并存。据统计,70%的大学生没有从事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大学所学的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没有得到运用和体现。一部分“冷门”专业大学应届毕业生英雄无用武之地,只有重新到技术学校“回炉”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才能在社会上再谋就业。

二、正确看待大学生“回炉”现象

大学生“回炉”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更加务实,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不自怨自艾,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需要。同时,由于“回炉”的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心智也较初高中生成熟,学习掌握技术往往更快更好。从这个意义上看,“回炉”是一件好事,不仅应该鼓励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回炉”,还应该鼓励那些已经就业但不能适应职业需要的人都去“回炉”。但另一方面,“回炉”现象也说明大学生的就业观还是不够成熟。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35.4%的人愿意去党政机关,18.9%选择去国有事业单位,17.8%选择去教学科研,13.6%选择国有企业,15%选择外资企业,而只有1.3%选择去私营企业。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回炉”,只是无奈之举,“回炉”的形式

也主要是短期培训,这就势必造成技术掌握不牢靠的弊病。同时很多大学生“回炉”的目的还是想留在大城市就业,即使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也不愿意回乡镇企业和农村基层单位。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11个省市就业的比例为58.5%,到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0.2%,到西部12个省区就业的比例为21.2%,说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点地区,而事实上,第三产业和广大的乡镇也是大学生扎根的沃土。

在我国,有些人对“回炉”现象高唱赞歌,认为是大学生转变了就业观念,是一种大学生心智成熟的表现,这主要代表的是一些专家的意见。而社会上许多人却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回炉”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是大学里的次品。而家长也不理解为什么子女花了数年的时间和金钱,寒窗苦读,最后却竞争不过技校生。社会的负面看法会引发对高等教育必要性的质疑,“读书无用论”可能会像上世纪80年代一样泛滥。

其实,“回炉”这种情况在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并不鲜见。针对“回炉”现象外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如简易、廉价且实用的高等教育机构“专门学校”的设立等,对于我们有较现实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也应该用平常心去看待如今的“回炉”热现象,但毕竟大学生“回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三、大学生“回炉”热现象的应对措施

“回炉”现象相较之以往大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有其进步的意义。但归根结底,它还是一种社会发展而知识结构相对滞后的必然产物;是高校教育体制病态的体现。我们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尽量避免大学生“回炉”,用更为健康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取代它。

1实行义务教育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

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并举,同时注意两者的相互沟通是许多国家教育办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瑞士、德国、芬兰等国都有一个长期形成的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培训系统。以瑞士为例,人均收入居于世界首位,但却有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社会也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任何偏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就可以获得稳定的、较高收入的工作。再比如芬兰,不论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都可以通过全国统考进人大学,也可以根据本人志愿报考高等职业学院继续学习。这就解决了职业高中的学生不能掌握高端技术的矛盾,使教育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瑞士、芬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成功分流给了我国很好的示范。我国学子众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可以有效地分流。不仅如此,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会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偏见,使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改变名校越来越优、弱校越来越弱的局面。

2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社会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呼唤使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成为必然。“我们可以引进外资,引进外国技术,但是不能引进大批的技术人才”,这不仅是专家的呐喊,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之处就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行业的发展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它紧贴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培养目标、考虑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消失,学生就会回到学校接受进一步的培训,以适应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缩短了大学生“回炉”的周期,为家长、学生节约了时间和金钱,使大学生学有所用,改变了部分大学生消极“混日子”的心态,使其对未来更加有信心。从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职业教育或者职业培训不仅只重视职业技能的培训,而是将全面发展和职业培训联系起来,将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为一体,从而使职业培训和正规学术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沟通。但我们也要警惕学术庸俗化的趋向,应用型人才固然重要,但研究型的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

3改革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

在建立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阿时,应摈弃普通高校的弊病,使其焕然一新。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规模、培养规格、专业设置应考虑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办学体制实现多样化,民办高校、成人教育等应注意其质量,而不是数量的多寡;改变办学模式的僵化状态,不能只依赖国家;最重要的是改革陈旧的学科内容和结构,使教育的供给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相适应,实现劳动力的供求在总量与结构上的平衡,不至于造成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高校在招生时应注意对专业设置的解说,使学生明明白白上学、清清楚楚就业,不至于因为对专业没兴趣而导致“回炉”;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上也应该下一番功夫,让毕业班学生给低年级学生讲讲心得体会,指导老师应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回炉”现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仅与我国高校存在的弊端相联系,也与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有关,同时也是和社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分不开的。大学生如果不能满足职业需要,“回炉”是必要的,但当大学生“回炉”由个别变成了普遍,成为一种潮流时,就是一种社会与教育体制的病态了。

猜你喜欢

失业现象毕业生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失业预警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第四章光现象
五问失业保险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