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缺失
2009-01-29邹文武
[摘要]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仅是学术界探讨研究的热点,已上升为关乎国家稳定和民生的社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深层次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在体制方面的缺失,客观理性地剖析问题症结,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上寻求破解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教体制标准失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5843(2009)06—0076—02
[作者简介]邹文武,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当前,特别是自2008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国内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由过去的理论研讨热点上升为倍受关注的现实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大学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仅以近三年的两组数据为例:一是从这三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看,200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达到473万人,2008年达532万人,而2009年大学毕业生高达610万人,加上前几年沉积的未就业毕业生480万,2009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有千万之巨。二是从近三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2008年5月“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近50(3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高校毕业生没找到工作。也就是说,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足80%。而2008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为70%。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问题将更加突出。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对1 000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今年4月为止,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整体为35.6%。
当然,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有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也有个体因素,还有体制因素,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站在反思的角度,从教育自身重新审视一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缺失。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及主要症结
面对任何一个问题,难与不难的关键因素还是人。从个体因素看大学生就业,难就难在其自身的“两弱”上:
1面对待选择的就业岗位,难在实际操作能力弱上。在北京的一次大学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中,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刘宇感受颇深:“跑了7个招聘会了,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都要有2—3年的工作经验,我没有。我跟他们讲我会非常努力的,人家只是一笑。我是学文科的,我的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已经在一家IT公司上班三个月了。真的特别希望我也能有一技之长。”而用人单位,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需要的也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人才。尽管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不断壮大、成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培训机会,但这种用人单位的在职速成培训,只能点到为止,不可能做到系统、全面。虽然,刘字的经历和感受,只是期待就业的千万大学生中的一个侧面,然而透过这个侧面,使我们深深地感悟到:从校园到职场的大学生亟须系统的专业培训。而且这种专业培训须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完成。
2面对鼓励扶持创业政策,难在自主创业能力弱上。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出台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从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到减免各项行政事业收费等来扶持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大学生。然而,面对这些难得的创业机遇和优惠政策,真正敢于实施创业计划、体验创业成就感的大学生还是寥寥无几。2006年,前程无忧网开展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其中“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而在96.6%的有创业冲动的大学生中,却只有7%的人将冲动付诸行动,且创业成功率只有2—3%。大量事实表明,当前影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问题是其自主创业能力弱。这种创业能力包括积极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开拓创新能力、艰苦创业精神、必要的专业职业能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等等。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所反映出的深层次症结在于: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失衡与错位。这种失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需求与岗位供给在数量上的失衡。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远远多于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并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413万,是扩招前的4倍,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二是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在标准上的失衡。重庆市人才中心在2008年曾就“招聘企业看重求职者哪些方面的素质”对699家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8%的单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最重要,49%的看重“道德品行”,33%的在意有无“工作经验”,而只有6%的用人单位看重过去备受重视的“学历”。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历至上的时代即将结束,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阶段已经来临。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更多地偏重学历教育,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弱已成为他们顺利就业的主要障碍和瓶颈。由此看来,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提供的人才之间出现了供需的失衡与错位,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在2008年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上海论坛”学术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教授坦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固有问题。
如果说,就业需求与岗位供给在数量上的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外部因素,那么,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在标准上的失衡就是关键的内部因素。笔者认为,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在标准上的失衡才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症结所在。
二、对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缺失的反思
透过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所反映出的“两弱”问题,即实际操作能力弱和自主创业能力弱,笔者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的缺失进行了深刻反思。
1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国际职业教育大会曾明确提出,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的中专生和大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相当普遍,在美国已高达20—23%,很多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创业之路。但中华英才网发布的《2006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大学生在回答“毕业后的意向”时,79.2%的人选择找工作,选择毕业后创业的仅有4.3%。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很不成熟,仍处于初级阶段,和现实需求的差距还很大。我国高校还尚未把创
业教育纳入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被边缘化,成为就业指导的一项补充内容,或者以“创业大赛”的形式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师资培训也十分缺乏。在创业教育发达国家,大学生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率高达20%左右,而我国则不足2%。据调查,原本预计容纳400家企业的中国首家大学生创业园在成都运转5年以来,目前只有7家企业勉强维持。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创业是高水平的就业,创业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2目前我国的非大学教育还没有完全得到全社会认可,只是依靠民间力量孤军奋战。非大学教育是以创造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为目的的,是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一种教育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非大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处于共同成长的良性运行状态,说明其双轨制是完全兼容的,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但在我国,非大学教育还仅仅存在于民间,只是依靠民间力量孤军奋战。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企业的需求改变了市场的需求结构。与公办大学相比,一些非传统的民间高等教育机构敏感地嗅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商机,并迅速地抓住了这种机会。思远双N人才研究院院长、思远双N课程体系总设计师曾云就是国内非大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成立于2004的思远双N,借鉴了国外非大学教育的成功模式,提出了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非大学特色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精密结合企业需要,进行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及职业素质训练,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非大学教育之路。对学员进行实际上岗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构成了非大学教育的核心特点——培养企业最需要的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然而,与民间蓬勃的非大学教育浪潮不相称的是,国内社会对这一教育模式尚持怀疑和观望态度,非大学教育还没有真正获得全社会的认可。
三、启示与建议
21世纪是国际公认的“创业时代”。创新、创业、创造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创业活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 500万高校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如何解决人才供需失衡的症结,欧美发达国家实行的双轨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普及性做法:一条是传统的大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具有研究能力的学科人才;一条是非大学教育,培养具备高等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能够更容易地在企业找到工作。两条高等教育发展轨道中的一条负责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一条负责工作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从而使公民获取高等教育的完整需求都得到满足。基于此,笔者建议:学习借鉴欧美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以人为本,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逐步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双轨制。
1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将其作为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突破口,成功后遂步推广普及。随着以创业型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创业时代的来临,创业活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成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培养有创新观念、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企业家精神的创业人才,是适应创业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业教育,并提出创业教育是继毕业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
根据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现状,要马上在所有高校实行系统的创业教育还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快,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已达到1 200余所,在校生人数近千万,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产学研结合的独特优势,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条件开展创业教育。所以,笔者建议: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并将其作为加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突破口,成功后逐步推广普及。一是加强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设,尽快制订面向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指导纲要”;二是加强创业教育的管理,由教育部设立“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起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师资培训和咨询指导等服务工作;三是出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安排意见”等指导性政策,统筹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规范创业课程和教学要求,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高校公共类必修课,并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四是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战演习场所,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创业实践;五是设立创新创业基金,鼓励支持优秀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六是建立创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监测手段,定期发布“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监测报告”。
2发挥民间办学的优势,大力扶持发展非大学教育,为大学生实现高层次就业创造机会。我国的非大学教育民间摸索仅仅开始几年,虽然还没有形成成功的模式,但是已经让人看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思远教育集团的发展案例看,在短短四年时间里,思远教育集团开发的思远双N课程体系完全遵循“就业导向”的思想,按照“两对应、一贯彻”的原则——专业设置完全对应于就业岗位、课程设置完全对应于岗位技能、就业案例贯彻始终进行设计,与国内6 000多家IT企业建立长期用人合作关系,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分别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在校生超过15 000人,已为国家输送人才近2万人。应该说,随着非大学教育效果的日益显现,目前我国非大学教育已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笔者建议:充分发挥民间办学的优势,大力扶持发展非大学教育,为大学生实现高层次就业创造机会。一是制定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鼓励民间创办、发展非大学教育机构;二是由教育部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对非大学教育机构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良性发展;三是由实力强、声誉好的非大学教育机构牵头成立非大学教育协会组织,加强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