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马克思交往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2009-01-28潘素洁

企业导报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

潘素洁

【摘要】 交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今天,深入探讨交往的哲学蕴涵,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当今世界和谐交往的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交往思想;中国;运用和发展

一、交往的含义

科学地把握交往范畴的确切含义,这是探讨马克思交往思想必须开宗明义的一个根本问题。“交往”是指那些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又有内在联系的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二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现代通讯理论和传播学的发展,为我们阐明一般的“交往”概念奠定了基础。

交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他们早期的著作《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就对交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把人与自然的交往视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并反复提到“同别人实际交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集中探讨了“交往与生产力”、“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先后使用了“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他人交往”、“互相交往的人们”、“世界交往”等范畴。

根据上述论,可以将交往范畴的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交往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是通过生产劳动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的,将全部社会交往建筑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正是人类交际超越动物交往水平的明显标志。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就是对象性和交往性的统一,一切社会交往行为,只有穷根就底到变革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才算是找到了根。失去了这个根,把交往活动孤立起来考虑,就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把全部人类交往活动归结为“刺激”——反应的生物行为模式,导向行为主义机械论;二是只看到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意向活动,忽略了交往首先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这就倒向心灵主义。

第二、人类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型,后者归根到底是前者的产物。马克思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活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马克思明确地阐释了一切精神交往都是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产物这一基本思想。

第三,“物质活动”与“物质交往”、“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可以相提并论,实践的对象性与交往性是相统一的。

第四,“物质交往”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语言中,“精神交往”则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不难看出,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实践基础上的符号交往问题,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精神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是一致,语言符号的交往的基础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反过来为现实生活服务,成为实践交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一般意义的交往大体上就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或共享,那么,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概念,就是指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

二、马克思交往思想在中国经历的历史阶段

(一)毛泽东时期的交往思想

在对待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毛泽东提出了批评地交往的观点:“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必须有必须有批判的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声明,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外国建立交往关系。建国以后到六十年代末,国际帝国主义竭力反对、颠覆新中国社会主义(除少数社会主义国家),迫使中国处于隔绝、孤立的状态,对外交往上只能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从六十年代末的十年时间里,对世界形式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偏差性认识,我国一度处在意识形态的癫狂偏执中,交往关系停滞不前,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和束缚。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的纠正了认识上的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地做出了改革开发的政策,解放了国内的交往关系,更把中国的发展历史性的融入到了世界交往与世界历史的洪流中。

(二)邓小平时期的交往思想

邓小平的交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国内交往关系的改革和解放以及实行对外开放与对外交往的思想政策中。改革是一场革命,它的意义就在于革除旧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对交往关系,推动新的交往关系的产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前提就是解放生产关系和与之相关的交往关系。

邓小平在提出他的改革思想的同时,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对外开放的思想。只有解放交往关系,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在世界交往中处于主动地位,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间交往的平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是把立足中国与面向世界联合起来的,是马克思世界交往与世界历史的思想在中国的具体体现。邓小平说:“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开展广泛的国际交往。

随着世界普遍交往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只有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和交往中加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才能使自己不断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力理论也只有在世界交往这个大背景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检验中,才能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从江泽民到胡锦涛时期的交往思想

江泽民、胡锦涛的交往思想主要表现在其政治交往的部署上。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国家执政党的角度对政治交往的建设提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思想理论。政治交往最终要解决的其实还是党的执政领导能力问题,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才能充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只有国家自身发展壮大,才有可能在平等的意义上进行世界交往。

三、现阶段,我国交往形式和交往规范的指导原则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到2005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党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了出来,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也是马克思交往思想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从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思想道德关系等方面全方位地对社会政治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进行了阐述和引导,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交往形式和交往规范的指导原则。

(一)物质交往的发展

物质交往主要变现为经济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交往,它在各种交往类型中起主导性作用。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市场几乎可以提供给人们应有尽有的商品,与此同时,物质交往的方式更加快捷、有效。交通、通讯设备的高速发展,使得交往的中间环节也越来越简化迅速,物质交往的效率变得越来越高。物质交往方式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往普遍发展的进程,在世界交往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精神交往的发展

首先,精神交往的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生存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产物。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转变主要体现在从封闭性思维转向开放性思维、从单一性思维转向多元性思维、从保守性思维转向创造性思维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精神交往逐渐摆脱物的依赖,拥有相对的独立和自由。社会的全面进步,精神交往逐渐出现超越商品交换原则,获得了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而又能超越于一定物质基础上的人的交往的精神独立和自由。以情感交往需要而非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充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再次,精神交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素质不同等原因,个人的自我发展和改造也会呈现不同的层次,这恰恰真实反映了精神交往发展的阶段性,也是物质交往发展水平的真实体现。

(三)政治交往的发展

首先,在政治制度交往方面,我国现阶段已经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吸收了人类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因而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政治交往的特色和优越性。

其次,政治行为交往方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科学化、民主化相结合的政治决策机制,程序化、多样化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规范化、制度化的政治运行机制。这些政治行为文明层面基本机制的确立,对于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再次,在政治观念交往方面,人们逐渐破除了政治上的个人崇拜心理,基本上消除了权利私有化和封建家长制观念,废止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落后民主观念,广大公民逐步树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形成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各项事务管理的政治效能感,形成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崇尚自由但不主张自由绝对化,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交往理论,应该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对新时期社会交往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勇于提出促进交往发展的可行性战略,同时正视社会交往问题的存在并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社,1995

[2]《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5卷

猜你喜欢

中国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