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个体认识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2009-01-28王艳赵国庆
王 艳 赵国庆
【摘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一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突破与创新、具有显著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个体认识产生于社会实践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综合理论之应用不仅具有一定意义,还有其广泛性,且有必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正确找寻其创新的运作路径、主要内容及获取全新的管理绩效。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个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应用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认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研究这一问题。从国外看,其主要观点有:一是心理学理论四阶段说,即通过格式塔转化说、双重联想说、艺术创造的心理体验说与弗洛伊德约性能量说等表述;二是方法研究上,通过头脑风暴法、KJ法与ZK法等加以讨论;三是以逻辑学观点予以阐述,认为演绎法和归纳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四是亚逻辑学观点,也就是不完整、不太规则的逻辑形式如科学发现的朔因法、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的“合情推理”等加以表达;五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所描述的直觉说与灵感说;以及还有以典型的哲学观点如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存在主义的“创造的灵感是人的存在的最适宜的形式”等加以论述。上述理论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但多少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脱离实践,以及只是单纯从创造性思维某一方面着手去分析,未能正确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从国内看,其主要观点则体现在:一是钱学森提出要建立思维科学,把创造性思维列为思维科学中的灵感思维;二是陈领健等提出了需要展开整合式思维,如需要扩展与综合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形式;三是还有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辐射式思维,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在于选择和建构。综观这些观点,积极意义比较明显,但仍然可以察觉其问题与不足,如灵感思维后的后续理论缺陷,展开整合式思维的更多内容,创造性思维的广泛形式,以及广义的选择和建构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体现了比较可喜的趋势: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即从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强调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二是从认识沦角度进行研究,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的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明显地将它纳入认识论的范围;三是从价值论角度探讨创造性思维,即从创造性思维能导致科学发现或发明,为人类带来利益或满足人类需要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不断扩大着创造性思维研究的范围。
创造性思维或称思维创新,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等品质为特征的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或说是人类具有开创意义的,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突破与创新、具有显著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还是人们打破习惯解决问题的心理与程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努力探索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得出新思维成果的工作过程,也即表现为人们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新思维直至有效作用于人类活动的创新过程。根本上说,创造性思维之本质,是对既有思想理论与思想方法的一种反驳,是对现存事实的异议和从另类角度上的探究,是从基本出发点上超越原有议题的思想和实践。
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为基础,以上述理论为参考,从认识的个体性理论入手,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建立个体认识论理沦,启发人们正确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
二、关于个体认识
一方面人们一般承认,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不仅对思维者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甚至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新颖,是以前单个个人和整个人类都没有出现过的新思维流程。从认识论角度看,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说明这是一种个体认识。需要说明,个体认识并不是说脱离了社会群体的单个人能认识什么事物,反之是说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社会群体认识,以及在社会群体认识中的个体往往有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认识即认识的个体性。个体认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认识论特征。
另一方面个体认识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即认为,任何认识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个体认识也是如此,它产生的基础是社会买践,以及作为社会实践的反映和产物,个体认识还具有客观性。必须解释,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个体认识往往产生于创造性实践中,不是存在于重复性实践之中,即在人们解决一个没有现存答案,以前人们也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创造性思维的个体认识就会出现。就是说,个人认识实际上相当于社会意识中的个人意识。
深入研究证明,个体认识还确实存在着差异性。本来个体认识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由于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主体在实践中所处的时间空间不同,参与的主观目的和动机不同,在实践中的所处的地位不同,每个主体在实践中都会产生不同于别的主体的认识差异性。分析表明: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具有许多表现,如思维结构的差异性、思维内容信息的差异性,以及情感体验的差异性等。这些认识的前提性差异导致了每个主体的思维角度、取向和流程的不同,以及思维结果的认识的不同,这里就会产生创造性思维。
有关个体认识,还应该强调它的两种性质。一是个体认识的转化性。即说创造性思维是个体认识,个体认识还必须被社会所承认,被社会群体所接纳,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知识。推而论之,个体认识因此必须转化为群体认识。罗素即曾说过:“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说出人类集体智慧的发现。”从个体认识转化为群体认识,也正是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二是个体认识的能动性。即说,认识的个体性越强,则认识的能动性越强,认识的能动性越强,往往认识的个体性越强,二者是一致。综上所述,认识的个体性,即认识的差异性,也就是对同一客体,同一对象和问题,不同的主题导出的认识结论不一样。创造性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认识过程,它的认识结果具有独特性,新颖性。与此同时,主体都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尽管这些认识的内容是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这也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之应用
1.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创新。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战略具有宏观意义、愿景内涵,不过依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将宏伟战略进一步诠释为阶段性目标,这不仅是必要,有益,是现实的、可操作性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言,可以进一步开拓其发展视野,认知其深刻内涵,把握其运动过程的主要特点及规律性,使之更符合组织及其人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适宜于个体发展。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即在于遵循战略目标创新而创造性、有效性、人性地教育人、引导人、发展人,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政治信念,端正政治态度,良化精神风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2.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创新。以提醒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活动多种多样,内涵及其核心是人而不是活动,工作不仅表现为对被教育者的管理,还绝对表现为对他们的服务、培养、关心、关怀和关爱。创新的理念坚决强调以人为中心,其含义是坚信“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等一系列科学理念;创新的理念强调,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在实际工作中以创造性思维导引如下新行为——以满足人民群众个人生存、相互关心、成长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调适其心理,蕴慰其情感,助其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设计其成长阶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在组织发展中兼顾、甚至首先是思考人的发展,培养人的素质,关爱人的身心,促成人的进步,实现组织发展与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双赢”格局。
3.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一词被广泛使用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处应用,是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相应的动作原理及其特有的本质功能。创新该机制,从组成角度考察,需要创新投入因素、转换内涵、产出标准和反馈要求。从功能角度出发,则需要创新动力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应变机制。
4.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实际上,借助于上述理论而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包括方式、办法、措施与手段),拓展、突破之思路及其应用十分广泛。仅就思想政治教育鼓舞、调动、激发人的积极性,引进一般管理之激励方式而言,除去通常所提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和培训教育激励以外,创新还应该在其他一些管理职能及其技术如沟通技巧等方面加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种沟通活动,则如何教育人、引导人和说服人,以及怎样才能真正影响人和感动人,使之心悦诚服,是有效沟通的结果。研究表明: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苦口婆心而实效不大,其原因之一即在于方法创新不够,沟通不得要领。真实的有效沟通不是一般的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反之是需要把握和运用科学的沟通方式及其技巧,以争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形成共识。
5.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创新。这也是最必须、必要的,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变革而引发的自我发展创新。特别指出,这不是泛泛要求他们提升素质,而是强调要求他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发展:
一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即要求他们以自身发展为核心而全面推进素质进步,真学、真懂、真信、真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群体获得显著发展且使之产生更大作用。
二是实现协调发展。即要求他们化观为思、化思为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领域、管理范畴和领导模式并实现其创新,以及整合内外资源,提高人、财、物、知识和信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整合、聚集效果。
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要求他们深入思考其自身创新、变革、进步与发展的特殊功能和全部工作,以有效地促进各自组织及其员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直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琴,赵国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创造性思维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09(3)
[2]赵奡,赵国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借鉴[J].管理观察.2009(11)
[3]赵国庆,陶恒.创新中小企业发展观——基于创造性思维应用[J].企业导报.2009(11)
[4]赵国庆.创造性思维与设计管理创新[J].中国装饰.2005(7)
[5]赵国庆著.管理创新[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6]赵国庆.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实体工程[J].经济管理.1995(7)
[7]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04SK113ZD)(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扩展系列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