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给我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2009-01-28赵利霞

企业导报 2009年1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启示

赵利霞

【摘要】 首先对这一现象做了简单的分析,之后指出我国高校教育应从“回炉”现象获得的几点启示,最后补充说明不能因为“回炉”现象而否定正规高等教育。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简析;高等教育;启示

一、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简析

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的产生源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1999年高校的迅速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便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不仅成为令大学生本身和各大高校头疼的难题,也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大学扩招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唯一原因,现如今并非只有毕业生抱怨招不到工作,更有许多企业声称招不到合适人才,培养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才是大学毕业生“回炉”主要原因。

对于企业单位,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技能过硬,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科技含量的高技术人才;另一类是有丰富管理经验,能够优化企业运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在众多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中,有学的是高新技术,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大都只能纸上谈兵;另有学的是高层管理理论,没有实践经验,不可能一出校门就做好高层管理。以上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对于企业,可以通过给员工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岗位需要,对于毕业生,就只能是是通过大学后的“回炉教育”来实现自己与社会接轨。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几点启示

1.高校扩招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扩招后应转变思想,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保证能学到一技之长的前提下,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最新出版的《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中国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校扩招不应受到非议,应获得更大的支持,高校扩招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便是其中之一。获得高等教育的人数急增打乱了既有的人才需求金字塔形结构,高校按高层管理人才的标准培养学生,社会却接纳不了那么多“精英”,这就需要高校转变教育思路,根据社会需求结构培养人才。

2.高校不但要设置与市场接轨的专业,更要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实习和实际操作机会

以当下热门的软件类专业为例,现在人才市场急需IT人才,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也很多,每年有大量相关毕业生涌入市场,人才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却仍不能解决。有些编程软件快要被淘汰了,学校却继续给大一新生开设这些陈旧的课程;有些课程虽然开设的很好,但教学过程只是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编一些基本的程序,很少能有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创新。

2008年联想在福建省科技馆举办“创意、IT产业人才交流会”时,众多国内知名软件企业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设置了丰厚的薪金待遇,却招不到几个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等院校不能敏锐地感知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没有根据社会风向调整课程内容,导致学生不了解社会和难以适应社会,只能通过“回炉”教育步入社会。

3.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调整毕业生心态,为在校生生和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提供方便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也往往将培训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大学后培训教育是为我国适应教育体制改革不可避免的结果。

其次,为毕业生技能培训创造有利条件:(1)在最后一年中的半年或在每个学年的一段时期,让大学生到技工学校去进行能力实践,既不影响专业学科,还能学习到劳动技能,掌握多种门类的学科技术,对毕业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2)大学里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些有助于大学生走出书斋,学会多种技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技能课堂”。不必等拿到了大学毕业文凭后,再进入技术学校学三年,避免时间和人才利用上的浪费。(3)给毕业生发放“就业培训券”,不但可以鼓励和促使他们参加就业培训或见习,还可以减轻毕业生自费培训的负担。

正规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思维方式。各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是必行之举。改革不能舍本逐末,如果只关注就业技能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上大学和读技校就没有区别,高等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冬梅.“大学毕业生回炉”现象对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启示[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9)

[2]柴宝成.对大学毕业生“回炉”的建议[J].教育与职业. 2008(4)

[3]韩正之.关于向应届大学毕业生发放“就业培训券”的思考[J].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09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启示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