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薄如纸的饺子道出真心实意
2009-01-27任长明
农村百事通 2009年22期
20年前的黄秀英对所谓的饺子文化知之甚少,在20多平方米的饺子馆里,她坚持做到了三点:饺子香、店面卫生、服务真诚。
当年黄秀英为了开饺子馆,几乎尝遍了西安市内所有饺子馆的饺子。她的最大感受是:市面上的饺子普遍皮厚馅少,这样的饺子不利于消化,口感也不好——谁想吃个面疙瘩呢?她反复学习和琢磨,做出了皮薄馅多的饺子,名字也定为“皮薄”。
“皮薄”刚刚起步没多久就有了知名度:一是“‘皮薄宁可扔了也不给客人盛烂饺子”,二是“‘皮薄的老板有洁癖”。
刚开业时没经验,煮饺子容易烂。有一回端给客人,客人很不满意:“你看盘子里1/3都是烂饺子,我们拿钱来是吃囫囵饺子的,不是来吃烂饺子的。”黄秀英也很委屈,烂饺子和好饺子成本都一样,我们也不是故意弄烂的。她给客人换上了好饺子,但是脸上却挂着不高兴。客人走后,旁边一位顾客说了一番话:“做生意要站在顾客的角度想,饺子烂了,是你的制作方法或选材有问题,跟客人急,只会失掉回头客。”晚上躺在床上,黄秀英辗转反侧琢磨了一整晚,她意识到是自己只看到了眼前利益。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给客人盛过烂饺子。
上世纪80年代末的长安是一个很不发达的小县城,人们的卫生观念淡薄。在一片脏乱的环境中,20多平方米的皮薄饺子馆是个异类。毫不夸张地说,黄秀英那时的卫生观念比现在许多大饭馆都强得多。店铺平时晚上9点关门,但到了星期六,通常不到7点就打烊了。做什么?全面打扫卫生。黄秀英还有个习惯,每隔两三天就领着员工擦一次店面外的白瓷砖,直到把每一块都擦得发亮为止。现在这些似乎不算什么,但当时这种近乎苛刻的卫生标准成了十里八街的新鲜事,以至于防疫站检查、创卫检查,“皮薄”饺子馆年年都是长安的卫生标兵。(陕西 任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