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会计准则》对我国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影响

2009-01-27陈丽琴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证券市场

陈丽琴 陆 芳

[摘 要] 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证券市场暴露出的问题推动了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发展,会计准则的出台和完善规范了证券市场的运作。我国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在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利影响,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由此所可能产生的不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对公允价值运用、资产价值真实性等的监管。

[关键词] 企业会计准则;证券市场;会计监管

[中图分类号] F2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6-0027-04

[收稿日期] 2009-10-10

[作者简介] 陈丽琴(1976-),女,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管理学硕士;陆 芳(1979-),女,长江润发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经济师。

一、会计准则与证券市场会计监管

(一)会计准则是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监管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会计准则在美国首先出现。关于会计准则的起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考察,可以发现,会计准则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归根结底是适应20世纪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方面受20世纪标准化运动所推动,另一方面与股份公司的兴起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导致了股份公司的兴起与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公司组织形式的变革以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方面使企业资本的提供者由少数个人变成了普通大众,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关注;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资本提供者的利益,以便其进行有效的投资和信贷决策,政府部门、证券监管机构以及会计职业界均要求企业按统一的会计规范编制财务报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比性。而会计准则作为企业会计实务规范的一种有效形式,在社会各界要求对会计加以监管的强烈呼吁下,破茧而出。

我国会计发生过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内容是引入西方的复式记账法;第二次发生在解放初,我国全面引入前苏联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的会计管理模式;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会计改革堪称我国会计史上的第三次变革[1],最终目标是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管理体制。促使第三次会计变革的因素很多,但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证券市场的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特征的证券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规模大,业务复杂,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公司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众多投资者不可能直接去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只能借助于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会计规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挑战,加快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步伐[2]。

(二)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效果有重要影响

对我国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资本市场和会计市场的监管具有非常高的依存度。证监会在上市公司IPO、配股、特别处理和暂停交易等关键监管点上都采用“净资产收益率”等会计指标作为主要监管依据,而且在监管标准的设立上保持刚性。因此,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3]。毋庸置疑,一系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必将对证券市场会计监管起到积极作用。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积极影响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强调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在39个会计准则中,经统计共86次出现“可靠”二字,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成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动脉。在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条就对可靠性进行了诠释,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基本准则还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都出现了“可靠”二字,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无形资产》等具体准则也强调可靠性,如在资产减值准则中提出对价值较大、影响长远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恢复,这就切断了企业运用上述方法操纵利润的途径,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借款费用资本化、无形资产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阶段都更加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会计准则》更加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首先,《企业会计准则》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中首次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它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其次,《企业会计准则》更强调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相关信息,如在《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计价,这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价值更加贴近实际,更能满足投资者长期决策的需求。再次,《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信息披露的范围,如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权益法核算的投资等项目,这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有的放矢进行决策。

(二)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不利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采用原则性导向,对某些会计对象或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缺少一一对应的详细会计规则,在实际运用中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给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以更大的灵活性,为会计利润操纵留下更大空间。特别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市场上,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于现实市场存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等不同市场类型,交易信息有对称与不对称的情形,某一资产或负债的价格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影响的结果,并处于不断波动中。此时,活跃市场的价格可能是公平的,也可能是不公平的。活跃市场中的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影响价格,比如选择交易时机,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我国目前资产评估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在采用估值技术确认公允价值时,其结果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更强。这样一来公允价值的确定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远远大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即使在最早实施会计准则的美国,近年来也不断由于公允价值的滥用而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重大财务丑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虽然作了审慎的改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仍然会增加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同时给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商业实质的判断问题,金融资产的持有目的等,都给了会计人员很大的判断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从整体看由于增强了对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依赖,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因此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势必会产生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重点领域也应相应调整。

三、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的重点领域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以后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产生的不规范会计行为。以下从上市公司调控利润、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拟采用的手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监管重点。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运用的监管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第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提出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之一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因此,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关键是看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由于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仍存在着太多的灰色地带,容易给企图舞弊者以操纵利润的可乘之机。所以,应以商业实质的判断作为会计监督重点,可关注附注中重要资产转让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第二,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债务重组收益,不再沿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而是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增加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旨在压缩不恰当的确认债务重组利得的空间。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作为债务人的企业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增加当年利润,可能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另外,债务重组的相关利益人还可通过评估等方式,人为调高所转让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部分上市公司面临亏损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很可能会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会计监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实现债务重组的条件及财务困难标准的科学界定及指标体系的明确;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债务重组的收益)。

2006年11月2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与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不得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利润,要求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确定公允价值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依据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会计报表的重要资产、负债项目进行计量时,应参考其公开市场的交易情况,全面、充分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广泛征询相关意见并做出充分的信息披露。

(二)加强对资产价值真实性的监管

首先,应加强对借款费用资本化的监管,如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立足于更加真实反映企业长期资产的占用,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和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方面做了重大修订,借款费用资本化对象和范围都有所扩大,由固定资产增加到固定资产、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规定其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借款费用可计入其生产成本,这使利润表中期间费用减少,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增加。因此,会计监督的重点是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项目的真实性,防止企业弄虚作假。其次,应加强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监管,确定资本化的界限。《企业会计准则》改变过去将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的方法,将企业的研发分成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费用化,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进行了定义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很难明确区分研究和开发阶段,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新手段。会计监管的关注重点应当包括:研发阶段的区分和研发支出的内容、金额等。研究阶段主要包括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活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应用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劳务替代品的研究;新的或改进过的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劳务的可能替代品的配置等。开发活动是指在开始商业生产或使用前,把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工艺系统或服务、设计、评价和最终选择。开发活动包括生产前或使用前的样品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会计监管部门必须根据以上具体和科学的标准来区别研究与开发阶段,明确无形资产支出的费用化与资本化,防止有关企业进行利润操纵。

(三)加强对权益结合法运用的监管

《企业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将企业合并按照控制对象,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这主要是由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合并各方存在关联关系,很难确定合并各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为防止其粉饰报表只允许采用权益结合法,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由于其不存在关联关系,公允价值较易确定,故采用购买法。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过程不同,所带来的报告效应也不一样。两种方法在报告效应方面的差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购买法下是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将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并入合并企业报表中的,而权益结合法下是按资产的账面价值将被合并企业的资产并入合并企业报表中的,通常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会大于其账面价值。这就使得购买法下的资产价值高于权益结合法。另外由于购买法下可能确认商誉,也会导致购买法下的资产价值高于权益结合法。而这些资产在合并后会转化为成本或费用,从而又会使购买法下在合并以后期间的利润小于权益结合法。第二,购买法下合并前被合并企业的收益和留存收益作为购买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权益结合法则直接将这一部分收益和留存收益纳入合并会计报表,因此,只要被合并企业合并前有收益和留存收益,权益结合法下合并后的收益和留存收益必然大于购买法下报表中的收益和留存收益。第三,由于权益结合法下资产按账面价值计价,而账面价值通常又低于公允价值,这表明这些资产存在未实现的价值,合并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这些资产以增加合并后的利润。可见,权益结合法下确认的利润比购买法大,另外又由于资产数额较小,这就使其资产利润率提高,因此,权益结合法比购买法更能带来较好的报告效应。也正因如此,对权益结合法的使用,各国都作了严格的限制。针对企业合并中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存在的差异特提出以下监管对策:第一,严格区分企业合并到底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企业是否应该采用权益结合法。第二,关注企业采用权益结合法时,是否进行了恰当的披露。

(四)加强对金融资产计量的监管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经营存在各类风险。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有4项具体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分别是《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这使得《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要大于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金融工具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国际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要求初始净投资,历史成本对其无能为力,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地确认和计量。在公允价值套期的会计处理中,符合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衍生套期工具期末公允价值变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价值。这样,如果套期完全有效,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的增减就可以通过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的减增完全抵消,这种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但是在我国市场程度不发达、缺少相同金融产品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充满了估计、判断,但它的基础是“购买”双方认可,所以其可靠性很难保证。由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监管也应侧重于公允价值方面,加强其信息可靠性、相关性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杨纪琬.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回顾与瞻望[J].财务与会计,1993(6):3-8.

[2] 孙 铮.证券市场管理中的会计规范[J].财经研究,1996(5):44-51.

[3] 陈信元,叶鹏飞,陈冬华.机会主义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J].经济研究,2003(5):15.

An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on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Regulation

CHEN Li-qin1,LU Fang2

(1.Dept. ofTrade and Economy,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Shiyan 442000;

2. Dept. of Manpower Resource, Changjiang Runfa Group, Zhangjiagang 215633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ed in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listed compani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securities busines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regulates the operation of securities busin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2006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and relevance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Therefor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should focus on abnormal accounting behavior in listed companies, the use of fair value and the authenticity of asset value.

Key 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securities business; accounting supervision

猜你喜欢

企业会计准则证券市场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据本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据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据
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势分析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及差异的根本原因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
海内外证券市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