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地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

2009-01-27房志民

群文天地 2009年19期
关键词:土族青海民族

房志民

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综观各地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大构想中,大都侧重于将当地的文化景观、民俗风情、宗教活动等资源转化为经济主题和发展优势,从而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文化”本身是一种独特的现象,无论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民族文化的发掘整合,还是先进文化的创新;无论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文化事业的建设;无论是地区形象的宣传,还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其立足点必须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独特性的准确把握上。

青海省文化资源丰富,各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不同民族创造形成了丰富的节会,如:玉树藏族赛马会,黄南土族跳“於菟”及藏族的“六月会”、土族“纳顿”节、“垹垹会”,还有多民族参与的六月六“花儿会”,同时以昆仑神话为主体的祭祖寻根为载体的昆仑文化等等民族节会,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绘画、刺绣、堆绣、盘绣、雕塑、寺庙建筑、壁画、表演、服饰、文学等艺术形式。而回、土、撒拉、藏、蒙古等各民族的“婚俗”文化、宴席酒曲、热贡绘塑艺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说唱艺术及各民族宗教活动等,都已是享誉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民间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有良好的传承,并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不难认同以下观点:

第一,应注重从基础、底蕴等本质层面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回报的能力。一切急功近利的创作至多只能算是“文化快餐”,真正的文化必然反映民族的智慧和心理特征,反映时代的精神和文明品质,并且能长久地影响到精神需求取向的发展。因此,当我们致力于文化建设的时候,那些地域的、民族的传承不衰的文化经典,那些根植于群众的传统精神,都能赋予我们文化繁荣的再创新灵感。我们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决不意味着我们要做民族文化被动的守夜者,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任何一种地域文化,要想永葆生机、持续发展,而是必须扎根于民族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产生持久生命力。如我省近年来创作的文艺精品,如京剧《天马歌》,花儿风情歌舞《六月六》、《雪白的鸽子》,民族服饰歌舞剧《唐蕃古道》,土族历史风情歌舞剧《彩虹部落》,民族歌舞剧《秘境青海》、《天域天堂》少儿京剧《藏羚羊》等等,都充分体现了青海民族的精神品质,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精髓再创新的成果。

第二,文化产品的商品化必须注重资源整合,不能只注重单一产品、景观的收益,而应当追求文化在区域的带动作用和整体价值的体现。

在文化建设中,它是以某个或多个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景观或载体为核心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这个区域内,不但文化自身充满活力,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区域特色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整体特色。例如享誉中外的黄南同仁的热贡文化,首先表现在民族、宗教文化的共存和融合上,在黄南居住着汉、藏、土、撒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由此在宗教信仰上也就集合了汉传佛教、道教、藏传佛教、萨满教、苯教、伊斯兰教、儒教等诸多宗教文化,而其表现的载体主要是绘画唐卡、彩塑、堆绣、木刻、砖雕、壁画以及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祭祀活动等。通过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让人们获得了远远超过宗教本身的文化感悟;通过各种节庆、宗教祭祀等活动直观地表现了热贡文化内在的精髓,从而使这一区域生成了一个充满文化生机与活力的特有的文化环境,也由此带动了彩绘唐卡、堆绣、刺绣等艺术品的热销;独具风格的砖雕、木刻、壁画也成为百姓民居的建筑特色。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各种宗教、民俗活动拉动了旅游业的兴盛,使当地的经济、社会在这种特色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形成了独有的文化产业生态圈,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文化盛景。

在建设青海文化事业的过程中,必须真正认识以下几种关系的相互作用:

首先是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之间的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文化作为背景能自然地作用于经济。在青海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社会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构成了经济活动的文化背景。例如:互助的青稞酒家喻户晓,其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将青稞酒文化与土族的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青稞酒的发展历程与土族的发展历史不可分割,互助青稞酒的酒文化在包装设计上都自然地透射出土族文化的内涵,土族的歌舞宴曲更是离不开青稞美酒。

其次,文化作为手段主动地作用于经济。在经济建设的最重要的基本个体——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壮大,首先要建立的就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吸收既定文化背景中的积极因素,又引入所需的优秀的外部文化成果,以形成高效的、充满生命力的管理文化,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如青海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结合可可西里特有的美丽精灵藏羚羊的形象创立品牌,进行品牌的推广,更借助“藏羚羊”申吉活动的成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推动企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这种企业文化就是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第三,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品质时,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从而显现出文化对消费需求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文化品位,在文化活动中提升文化素养,在文化行为中消费文化。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我省各州、地、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青海经贸洽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柴达木艺术节”、“沙雕艺术节”、“抢渡黄河挑战赛”、“贵德梨花节”等大大小小的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为拉动当地旅游、招商引资等经济活动提供了强劲的文化推动力,而由此也为当地企业商家借助这些文化活动打造品牌、提升服务、促销产品、积极参与各种商业文化活动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平台,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效益。

把握我省地域文化的独特性,需进一步关注我省特有的文化资源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如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宗主寺之一的塔尔寺,及所属的诸多珍贵文物、绝活技艺,黄南的热贡艺术,土族的歌舞、刺绣、盘绣,回族宴席曲等等。党和政府应进一步创造条件进行保护,全方位地支持民间老艺人绝技的传承,鼓励和支持新一代的民族民间艺人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使其既延续古典风貌又支持现代生活并得以不断传承,不断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每一个重要文化遗产的形成,都是前人集当时科技文化成果之大成,结合当地艺术大胆创新、不断突破的结果,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新的文化,成为新的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是最高境界的继承。

我们作为青海的文化工作者,更应当担负起我省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保护和创新的历史重任,把握我省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满足现代各族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业态,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相信青海的地域文化能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馆)

猜你喜欢

土族青海民族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MINORITY REPORT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吃土族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神秘的土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