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2009-01-27李丽琳范晓东
李丽琳 范晓东
摘要:介绍了小麦纹枯病在不同生育时期表现的不同症状特点,从气候因素、耕作栽培制度、品种抗性等7个方面分析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29
Diseases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Wheat Sharp Eyespot
LI Li-lin,FAN Xiao-dong
(Agriculture Bureau of Cangzhou,Cangzhou,Hebei061001,China)
Abstract:The different symptoms of wheat sharp eyespot during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text. 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sheath blight of wheat were analyzed from the seven asp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tillage cultivation system and variety resistance and so on. At last, the integrated control method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wheat sharp eyespot;symptom;occur reason;control methods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麦尖眼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几乎遍布世界各温带小麦种植地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小麦生产力水平的逐年提高,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据统计,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一般达50%以上,产量损失一般在10%~20%,严重时高达70%以上,对小麦高产、稳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已成为严重威胁本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1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症状
小麦纹枯病属于土传性病害,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在土壤内病残体上越夏,其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常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是指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多发生在 3 ~ 4 叶期,发病初期第一叶鞘上出现灰褐色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致使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是指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是指发病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形成灰褐色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水分、养分丧失过多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2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原因
影响小麦纹枯病发展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耕作栽培制度、品种抗性等。秋冬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其次是雨量,再次是雨日,小麦拔节后,气温达 10~15 ℃是病害盛发的重要标志。襄樊地区耕作栽培制度中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扩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菌源不断积累
小麦连年种植,加之麦田秸秆还田率提高,使大量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造成土壤中纹枯病菌大量积累,为侵染循环创造了条件,为其大发生准备了充足的菌源。
2.2抗病品种缺乏
中国小麦纹枯病抗性育种还处在起步阶段,多年来大量的小麦种质抗性鉴定未发现稳定的免疫或高抗种质。目前,小麦纹枯病的抗病品种缺乏,生产上种植的大多为中感或感病品种,这是纹枯病逐年加重的内在原因。
2.3小麦播种期提早
进入 21 世纪以来,小麦播种期提前,从而增加了冬前发病基数,加重了病害的发生。据调查,一般 10 月上中旬播种的小麦田块,至灌浆期病情指数在 25%以上,而 10 月下旬播种的小麦田块,至灌浆期病情指数一般在 10%~25%。
2.4播种量加大
据调查,近几年小麦播种量一般都在 150~225 kg/hm2,基本苗 300万~450万株/hm2,虽然一直提倡精量和半精量播种,但农民的习惯较难改变。因此,大播量高群体的种植方式,容易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小麦幼苗生长细弱、组织柔嫩、单株分蘖少、个体发育不良,降低了小麦对纹枯病菌的抵抗能力。
2.5土壤养分不合理与田间湿度大
目前,大部分麦农在施肥过程中没有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配方施肥,而是氮肥施用量较大,有机肥、磷肥、钾肥、微量肥料施用量偏少。据调查,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中的磷、钾含量有相关性,磷、钾肥含量高时发病轻,磷、钾肥含量低时发病重。因此,偏施氮肥、有机肥及磷、钾肥施用量不足是纹枯病加重的重要因素。襄樊是湖北省的主要中稻产区,水旱轮作面积较大。加之近些年沟厢质量有所下降,厢沟、腰沟和围沟不配套以及宽厢浅沟甚至无厢无沟的现象比较严重,遇较大降水后无法排水降渍,致使土壤含水量高,田间湿度大,极利于小麦纹枯病菌的侵染、发生和蔓延,加重了发病程度。
2.6农田草害的影响
农田草害对纹枯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麦田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田块,病害发生重。其原因是草多,与麦苗争肥,降低抗病能力。田间一些杂草是病菌的寄主,草多易引起田间郁蔽,相对湿度加大,可诱发纹枯病的发生。虽然近年一直大力提倡使用化学除草剂,但由于使用技术、杂草抗性及气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麦田化学除草效果欠佳,大部分麦田草害仍较重,对小麦纹枯病发生有利。
2.7对纹枯病防治不够重视
由于小麦纹枯病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旦田间症状表现出来,已经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以致后期病害发生较重。
3综合防治对策
根据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影响发病的因素及综合防治的要求,在病害控制上应采取以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的策略。具体即以栽培防病措施为基础,普及种子处理技术,有重点地抓好早春药剂防治。其总体思路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种子处理为重点,早春辅以重病田接力喷药,贯彻冬前以防为主、春季管治结合的策略。
3.1农业防治
3.1.1选用耐病品种在目前生产上缺乏理想高抗品种的情况下,选用中感至中抗水平或较为耐病的品种,也是减轻纹枯病危害的一种方法。近年来经湖北省审定中感纹枯病的品种有襄麦 25、鄂麦 23、华麦 13 等。也可选用叶片狭窄而直立、茎秆组织坚硬的耐病品种类型。
3.1.2轮作换茬注意茬口搭配,对重发地块可轮作油菜、蚕豆等其他越冬作物,避免重发地块重茬。
3.1.3适当推迟播期适期晚播可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冬季发病高峰不明显,春后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也显著减轻,而且还可防止冬前形成旺苗,提前拔节,遭受冻害和抗病能力降低。从培育壮苗和防病增产两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播种期。襄樊地区一般在 10月18—25 日播种较为适宜。
3.1.4合理控制播种量实践证明,合理密植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应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控制密度,培育丰产抗病的群体结构,防止田间郁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根据目前土壤肥力及播种时间早晚,播种量一般掌握在 105~150 kg/hm2 较为适宜。
3.1.5搞好排水降渍播种后及时开沟作厢,一般厢宽 2.5~3.0 m,要求厢沟、腰沟、围沟和田间排灌沟“四沟配套”,沟沟相通,排灌通畅。春季多雨季节雨后要及时排水降渍,防止田间积水过多,使小麦根系生长不良,植株抗病性下降。
3.1.6合理施肥要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状况,均衡施用氮、磷、钾肥,提倡增施有机肥,改变过去重施氮肥,轻施磷钾肥现象,做到稳氮、补磷、增钾,使小麦营养全面,健壮生长。特别是增施钾肥,能提高麦株抗病力,明显减轻发病。
3.1.7搞好麦田除草 在搞好化学除草的同时,出苗至起身期还可采取中耕划锄措施,不仅可解决麦田草害的问题,而且可减轻田间的郁闭度,抑制病菌的滋生蔓延,明显减轻纹枯病的发生程度。
3.2化学防治
3.2.1药剂拌种井冈霉素、烯唑醇、戊唑醇、利克菌、三唑酮、三唑醇等对小麦纹枯病均具有强烈的抑菌作用。其中,三唑类杀菌剂用于种子处理防病效果明显,优于喷雾或泼浇的处理效果,可明显控制冬前发病,降低菌源基数,减少来年侵染几率,延缓并降低拔节期的病害高峰。药效一般可持续至 4 月上旬。同时还可兼防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
3.2.2越冬期防治秋苗发病较重地块用10%井岗霉素1 500 g/hm2喷雾,或25%粉锈宁500 g/hm2喷雾。淮北地区防治时间一般在11月中旬。
3.2.3返青拔节期防治合理追肥浇水,控制田间群体密度。2月下旬—3月中旬,根据病情发展和气候条件(病株达10%以上),且春季雨水较多时要及时防治。淮北地区一般在翌年2月底小麦开始返青时进行防治。井冈霉素为首选药物,可用10%井冈霉素2 250 g/hm2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975~1 500 g/hm2喷雾,必要时防治2次。三唑酮用量以1 500~3 000 g/hm2为宜,并加大用水量。
参考文献:
[1] 牛本永,周玉琴,朱衣成.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6(4):74-75.
[2]宋家海,申凌霞,刘传文,等.小麦纹枯病大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 (7):62-63.
[3] 滕康开. 小麦纹枯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5):41-42.
[4] 张穗,宋万昌.河南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防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94(3):l3-15.
[5] 石明旺,镣舶富,茹正刚,等.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模橱聚类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1997,27(1):23-27.
[6] 孙苏阳,李海军,王永军,等.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7(3):114.
[7] 张会云,陈荣振,冯国华,等.中国小麦纹枯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50-1153.
[8] 姚丽瑾,王琦,付学池,等.小麦纹枯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及鉴定[J].中国生物防治,2008,24(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