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鲁西南地区春播花生产量的主要技术障碍及解决途径

2009-01-27王德民

天津农业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花生技术途径

摘要:根据多年的花生生产经验,总结分析了阻碍当地花生生产的十大技术因素,提出了合理轮作、优化品种结构、有机与缓释化肥相结合、适期晚播、机械化播种覆膜、精细管理、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蛴螬等为主要内容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

关键词:花生;技术;障碍;途径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06

Major Technical Obstacles of Impacting the Production of Spring Peanut in Southwest Area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Its Solutions

WANG De-min

(Zouche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Zoucheng,Shandong 273500,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peanut production, ten technical obstacles in the local peanut production were summed up and analyzed, and the reasonable rot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product structure, combination of organic and slow-release fertilizer, appropriate period later seed, mechanized sowing and membrane covering, meticulous management, grubs controlling used of frequency vibration pest-killing lamp and other content as the main means of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peanut;technology;obstacles;solution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总土地面积1 613 km2,其中山区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0%,土质以砂壤、中壤为主,适宜种植花生。常年种植花生1.87万hm2,总产8.0万t,是仅次于小麦、玉米的第三大作物。20世纪90年代,通过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技术,花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001年全市花生单产突破了4 500 kg/hm2。但近年来,花生单产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一些地块甚至出现了产量大幅下滑。分析阻碍花生产量提高的因素,研究探讨解决途径,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指导花生生产,保持花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影响花生生产的主要技术障碍

1.1连作重茬现象严重

鲁西南地区是山东省的花生主产区,该区为南水北调引水工程水污染重点治理区,易污染的小淀粉企业大都关闭,致使甘薯种植面积大幅下降,花生与甘薯轮作的模式逐年减少,一些原种植花生的山岭薄地,只有连年种植花生,仅邹城市常年连作面积就占到花生播种面积的30%~40%。连作重茬,花生植株生育受到抑制,植株变矮、单株结果数减少,荚果变小,荚果产量显著降低[1]。据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大面积调查,连作两年单产平均减产13.2%,连作3年平均减产20.4%,连作4年平均减产25.7%以上。表明花生连作两年即显著减产,连作3年、4年减产严重,连作年限再增加,花生产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1.2品种更新换代速度缓慢

花生是自花授粉作物,一年购种多年使用,海花一号、白沙1016等一些品种已连续使用近30年,就是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鲁花14、鲁花11、鲁花8号等也已使用十多年,品种老化、混杂退化严重。加之花生良种产业化不像小麦、玉米等作物一样,繁殖系数低,专门繁种、制种机构缺少,大多农户仅停留在自繁自用的水平上,进入流通领域的花生种主要是更换品种或余缺调剂,数量有限,从而制约了良种的推广速度。同时,混杂退化严重也缩短了优良品种的使用寿命,限制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直接影响了花生产量、品质和产品竞争力。另外,生产上还存在着盲目引种现象,一个县种植品种多达20余个,一个镇也有十几个品种。只要有好的品种,不论适合本地与否,跟风引进,油用、出口、彩色、食用等全面开花,很难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

1.3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种植花生的地块多处于离村庄较远和海拔较高的山岭地,常年不施用有机肥,又无法实施秸秆还田,多数地块成了“卫生地”。和小麦玉米轮作区相反,种植花生的地块肥力指标呈下降的趋势。2008年花生测土配方施肥调查,全市花生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8.9 g/kg, 速效氮59.5 mg/kg,速效磷14.56 mg/kg,速效钾62.0 mg/kg,与2000年同期相比,有机质降低0.9 g/kg,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减少8.1 mg/kg、1.14 mg/kg和10.03 mg/kg。在施肥种类上,只注重大量元素的施用,忽略了中微量元素,特别是影响花生生长较大的Ca、B、Mo、Zn肥的施用,造成籽粒空瘪、根瘤减少、开花下针率降低等。在投肥数量上,不是根据地力和产量水平确定施肥量,而只凭经验,常年单一施用一种肥料,大部分农户只施一袋(50 kg)复混肥(N15/P2O515/K2O15),只能满足3 750~4 500 kg/hm2产量水平,施肥数量少、方式方法不当是造成产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

1.4整地粗放

农民为节省成本支出,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不进行冬耕,开春后也不再春耕,早春直接用手扶拖拉机起垄,耕层浅,土壤得不到熟化,缓效养分得不到释放,过早起垄又会造成土壤表面积过大,散墒速度加快,等到播种时,无墒可用。

1.5起垄覆膜不规范

地膜覆盖栽培是当地的主推技术,覆膜面积占80%以上。近年来,由于起垄多采用手扶拖拉机进行,垄面高度普遍在20 cm上下,垄面宽度40~50 cm,变成在地瓜垄上种花生,由于起垄过高,垄面过窄,造成花针入土困难,坐果率降低,影响花生产量。另外,生产上使用的微膜厚度越来越薄,由过去的0.007 mm变为现在的0.003 mm,而且产品质量鱼目混珠,透光率、抗拉能力降低,增温保墒效果差,覆膜增产作用大打折扣。

1.6播期偏早

目前,鲁西南地区推广的品种多为中早熟,该地区早春温度回升快,农民多在4月中旬播种,个别农户在4月初就开始播种。播种过早,引发一系列矛盾。一方面是开花下针期在6月上旬,正是当地雨季前的旱季,影响开花下针和荚果形成,使结果期分散,甚至形成多茬果,是造成收获期发芽烂果的原因之一。而饱果期在6、7月份的雨季,光照不足,土壤通气不良,荚果发育充实度差,并造成发芽烂摊子果。而至9月份,雨季结束,秋高气爽,光照充足,最有利于荚果充实的季节,花生却已经收获了。早的8月中、下旬就收获,花生生育进程与季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由于播种过早,容易遇到倒春寒天气,造成低温冷害,有时会造成冻害,诱发病毒病、根腐病、茎腐病的发生,造成枯叶或死苗。

1.7密度偏低

种植密度上不去一直是影响当地花生生产的大问题。采取人工点播的方法,小花生密度一般在10.5万墩/hm2,大花生7.5万~9.75万墩/hm2,与现有推广品种要求密度分别差2 000~3 000墩,造成单位面积群体不足,产量构成因素不协调,无法形成较多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8重种轻管

特别在关键生长环节疏于管理,一是放苗过于粗放,出苗后直接用铁钩拉开,开口处不覆土,使得薄膜保温、保墒效果大大降低,遇大风造成薄膜撕裂,起不到覆膜的作用,个别农户放苗过晚,遇高温造成烧苗现象,影响花生苗期正常生长。二是排灌不及时,需水临界期遇旱不能及时补充关键水,地边地头满负荷种植,田间无排水设施,遇涝不能及时排水。三是花针期不进行覆土迎果针,果针或裸露过多,或长度加大消耗养分,结果变小。四是化控时期和用药把握不准,多雨年份,施氮肥过多地块易徒长,农民采用喷施多效唑等化控措施进行控制,往往造成早衰减产。

1.9重虫轻病

在病虫害防治上,重治轻防,见虫治虫,治虫不防病,“白种”下地,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时,临时补救进行灌墩,农药使用量大,效果差。为降低成本,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时有发生。对苗期病害及中后期叶斑病等视而不见,常造成缺苗断垄和饱果率降低等。

1.10收获过早

由于播期偏早,加之地膜覆盖栽培较露地栽培早成熟7 d左右,该区收获期一般在8月中下旬,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利于荚果的充实,过早收获浪费了宝贵的光热资源。

2实现花生持续稳定增产的主要技术途径

2.1实行轮作换茬

合理轮作能充分将用地、养地结合,减少病害和杂草危害。对有水浇条件的较肥沃的山下洼、二边地,可采取花生与粮食作物3年轮作制度,或实行二年三熟制,即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玉米(夏甘薯)→春花生。春花生→冬小麦→夏甘薯(夏玉米或其它夏播禾本科作物),对山岭地可采取隔年轮作,即花生与春甘薯隔年轮作。

2.2选用增产潜力大、纯度高的优质品种

近年来,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相继育成了花育、丰花(山花)系列新品种,一般较现有推广老品种鲁花14、鲁花11、鲁花8号、白沙1016等增产10%以上,一些品种具有9 000 kg/hm2以上的生产潜力。山东邹城市2007年在大束镇东朱庄村对引进的丰花3号新品种进行了高产攻关试验,经济宁市组织的专家实打验收,0.8 hm2田地平均产量达到 9 453 kg/hm2,创当地春花生单产历史最高记录[2]。根据近年的品比试验筛选和大田比较表现,适合鲁西南地区产量水平和不同用途的品种主要有:山下洼、二边地产量7 500 kg/hm2以上的高产地块,适宜选用疏枝直立大花生品种,以油用为主的选用花育16、花育17、花育25号、丰花1号、潍花8号;以出口为主的选用花育22、丰花3号、丰花5号。山岭地宜发展早熟珍珠豆型、普通型或旭日型小花生新品种,如丰花2号、丰花4号、花育20、花育26号等,这些品种抗旱性强,果针保持时间长,不早衰,丰雨及干旱年份产量年际间差异小,产量稳定性能好。在良种推广使用过程中,必须坚持经常性地提纯复壮,经过提纯繁殖的原种一般可增产10%左右,而且可大大延长优良品种的使用寿命。可采用三年二圃制进行提纯繁殖,即单株选择、株行比较、混系繁殖原种。对新引进的品种,可选用肥沃的土壤起垄单粒稀播,高产高倍进行快繁,加快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

2.3配方增施肥料实行肥效后移

要确保花生持续稳定增产,必须适当加大肥料投入量,改过去单一施肥为配方平衡施肥。总的原则是稳施氮肥、增施磷肥、补足钾肥,按每生产100 kg荚果需吸收纯氮5.5 kg、五氧化二磷1.5 kg、氧化钾2.6 kg计算。

某元素肥料需求量=[(花生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0.15×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在土壤有效养分未知的情况下,可采用补偿施肥法来确定花生肥料需求量,即根据每100 kg荚果各营养元素吸收量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特点,按照氮减半、磷加倍、钾全量的施肥原则来确定。一般300~400 kg地块施土杂肥3万 kg/hm2,纯N 195~225 kg/hm2,P2O5 150~195 kg/hm2,K2O 225~240 kg/hm2。另外,施多元微肥30~37.5 kg/hm2,实行全层施肥,以深施为主,基肥的2/3(包括有机肥、N、P、K化肥)结合耕翻施入犁底,1/3的基肥结合春季起垄做畦施入浅层以满足生育前期和结果层的需要[3]。要大力推广肥效后移技术,施用缓释复混肥,满足花生后期生长对肥料的需求。据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试验,每公顷施用缓释复混肥(N 11%、P2O5 14%、K2O 17%)675 kg +4 500 kg鸡粪与普通三元复合肥(N 15%、P2O5 15%、K2O 15%)600 kg+4 500 kg鸡粪相比较,单穴结果数增加1.8个,百果质量增加14.9 g,产量增加370.5 kg/hm2,增长9.6%[4]。

2.4培创高产土壤

良好的土壤条件可通过适当深耕,加厚活土层来实现。深耕一般25~30 cm为宜,不超过33 cm,过深会打乱耕作层的土壤结构,导致表层土壤过多。深耕要宜早不宜迟,秋耕在早秋作物收获后进行,冬耕可在晚秋作物收获后进行,来不及冬前耕的地块,可在开冻后早春进行,以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土壤自然沉实,土肥相融。深耕要结合施肥进行,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料,深耕要与耙耢相结合。冬前深耕的地块可在早春顶凌耙耢,春耕地块要随耕随耙耢,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疏松表土,破碎坷垃,平整地块。早春耙耢后不起垄,保住土中墒,待播种时随起垄随播种。深耕可结合轮作3~4年进行1次,以节约机械和劳力。

2.5提高起垄覆膜质量

实行规格起垄,规范覆膜。起垄前土壤要求达到地平土细,起垄时要严格按设计垄距进行,无论覆膜与否,旱薄地垄高控制在7~8 cm,一般地块控制在8~10 cm。垄要直,沟面要平,播种时在垄上先开沟,覆膜栽培播深3 cm左右,露地栽培4~5 cm,注意深浅一致。播种时既要保证密度,又要穴距均匀。覆膜栽培的播种后要耧平垄面,均匀喷洒除草剂,覆盖聚乙烯薄膜。要选用透光性好,延展性、抗拉性好的微膜,以提高增温保墒效果。除草剂应选用安全、高效、环保的金都尔等产品,逐步淘汰大面积使用的乙草胺,减少乙草胺对苗期的危害和药残。机播可任意调整密度,播种深浅一致,规格起垄,提高功效等优点。播种规范,覆土均匀,花生的种芽可自行钻透地膜破土而出,不需要人工打孔、掏苗和压土,能达到出苗时间集中、苗齐苗全的效果,应大力推广。

2.6适期晚播

将播期调整到4月25日—5月1日,使花生的开花下针期与当地汛期(6月下旬—8月下旬)相吻合,减少烂果和芽果。同时,配以适当晚收,利用8月底—9月初秋高气爽的有利气候条件。促进荚果的充实,提高产量和品质。据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播期试验,4月30日播种芽果率和烂果率分别为2.34%、1.5%,而4月15日播种芽果率达12.2%,烂果率8.7%,增产26.8%[5]。

2.7适当增加密度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及栽培水平,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分枝少的宜密,分枝多的宜稀;株丛矮的宜密,株丛高的宜稀;肥力低的宜密,肥力高的宜稀;雨水少的地区宜密,雨水多的地区宜稀;栽培条件差的宜密,栽培条件好的宜稀[6]。中熟大花生的适宜密度为12.75万~16.5万墩/hm2,平均行距40~45 cm,穴距16~18 cm,每穴2粒;早熟小花生适宜密度为15万~18万墩/hm2,平均行距40~42.5 cm,穴距15~18 cm。

2.8精细管理

重点把握好几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是及时破膜放苗清棵。晚播温度回升快,出苗时间相对缩短,如不及时放苗就会造成烧苗现象。人工覆膜可采取在膜上沿播种行覆土的方法,引子叶节出土,促进第1对侧枝生长。二是遇旱特别是伏旱和后期干旱,尽量浇1次水,遇涝要及时排水。三是在花针期要及时培土迎果针。四是及时进行化控,在株高35~40 cm时,及时用壮饱安控制,抑制地上部生长,提高饱果率[7]。

2.9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兼治。播种期使用适乐时、甲·克种衣剂拌种,预防根腐病、茎腐病和地下害虫及苗芽的危害。针对蛴螬发生程度逐年加重的趋势,邹城市自 2004年引进频振式杀虫灯,开展了诱杀金龟甲试验研究。通过对诱杀种类、数量、控害程度调查分析,组配了以灯光诱杀为主,配套使用缓释性药剂盖种,害虫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提高,经济效益显著,2007年在花生产区安装杀虫灯1 650盏,实现绿色控害0.53万hm2,生产无公害农产品2.2万t,投入产出比1∶22[8]。中期注意防治棉铃虫,后期喷施多菌灵保叶,促进幼果饱满,提高产量和品质。

2.10适时收获

在保证不发芽、不烂果的前提下,适当推迟收获,使植株营养充分运转到荚果,促使晚期荚果充分饱满。一般当植株顶端不再生长,中部叶片大部脱落,上部叶发黄,傍晚时叶片不再闭合,荚果网络清楚,果壳内海绵层有黑色光泽,籽粒饱满种皮发红,或平均温度下降到15 ℃时,应及时收获。

3建 议

3.1实行花生良种补贴政策

近年来,小麦、玉米等良种补贴政策,对加速作物良种更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地增产增效效果。建议尽早实行花生良种补贴政策,从根本上解决花生品种更新缓慢,区域化布局难,产量品质差的老大难问题。

3.2进一步加快花生生产机械化的研究与推广

要加大投入研制适合当地花生种植方式、品种特性的花生机械。一是要改进播种(覆膜)机械的作业性能,提高播种质量;二是要研制推广花生收获机和摘果机,应尽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融入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在彻底将花生生产者从繁重的田间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同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使花生生产通过机械化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3加快技术标准的制订,加快标准化栽培进程

鲁西南地区花生面积大,分布广,种植方式多样,技术应用极不规范,标准化栽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生产量和效益。建议加快不同种植方式技术标准的制定,并加大力度推进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栽培的进程。目前应重点放在春花生地膜覆盖、单粒精播、旱薄地、连作、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产优质安全栽培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上。

3.4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步伐

搞好产学研的结合,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大力引进推广花生生产的最新科研成果,将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花生配方施肥、频振式杀虫灯物理防治金龟甲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缓释农药应用、缓释肥施用技术等进行组装配套,形成具有当地特点的一整套花生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实现花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减少农残污染,提高花生产量和品质,提升花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在序,盖树人.山东花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2.

[2] 万书波.花生优质安全增效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2.

[3] 崔贤,王洪丹,邱洪湘,等.花生配方施肥技术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花生学报,2008(3):36-40.

[4] 马超,王德民,吴正锋,等.缓施肥对旱薄地花生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9,128(1):57-59.

[5] 张林,王振学,史红志,等.春种花生适期晚播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492 (22):150-152.

[6] 陈华,杨海棠,白桂芳,等.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品种郑花5号产量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1):14-20.

[7] 刁希强,张元国,王艳华,等.出口型大花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J].中国种业,2005(9):29-32.

[8] 魏靖,孔德生,孙明海,等. 频振式杀虫灯对花生田蛴螬发生程度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08(6):19-20.

猜你喜欢

花生技术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