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十年磨剑终成锋

2009-01-25贾国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北京市人才

贾国伟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分类办学体制。学术型人才在精英教育阶段已积累丰富经验,技能型人才在政策推动下已取得一定成果,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方法还不够明确。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大学,自建校以来就以“立足北京、服务北京”为基本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坚持教改传统创新培养类型

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学校半个世纪以来始终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作为推动学校事业长足发展的强大动力。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建校初期,学校就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到工厂亲身参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1979年,将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1989年,学校进行试点,从五年制中抽出1年让学生下厂生产实习;1998年,随着市场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学制又由五年制改回四年制。

上个世纪末,面对新的社会转型期,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被提了出来: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10年来,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社会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1999年,学校提出“实践教学一条线”,全面推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的教学改革;2001年,举行了主题为“21世纪北工大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第3次教育教学大讨论,提出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办学特色得到评估专家组肯定;2005年,承担了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地方理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2006年,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举行了主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四次教育教学大讨论。通过大讨论,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拿出举措,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在全校推广实施。

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有别于对学术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所侧重。为此,学生在本科阶段,首先要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其次要接受一定的工程训练,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最后要初步体验创新的过程,同时还要培养交流与协作能力。

显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绝不可能通过一个报告、一门课或一个实践环节简单完成,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学校通过近10年的不懈探索,不仅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还实施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二、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

“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是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过程中提出的教改思想,它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到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包括政策引导、课内培养、课外活动、支撑保障4个模块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落实该培养体系内容,学校于2000年、2003年、2007年3次修订本科生教学计划,提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措施,将实践教学计划单列。在试行和两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基础上,最终形成了2007版本科生教学计划。为了确保教学计划成功推进,学校实施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8项措施:

1.建设第一课堂。通过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探究式教学。加强科学思维训练;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通过课程小论文、开放性实验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在此基础上,建成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44部北京市精品教材。

2.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到企业或工程一线实习;毕业设计真刀真枪,结果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已建成工程结构实验中心等38个实验教学基地以及工程力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举办“工程大师论坛” 。2006年创办“工程大师论坛”,先后邀请院士、总工程师、总建筑师、总经理等工程大师作报告264场,现场听众39,000多人次。大师的报告给学生以重要启迪。

4.设立创新学分。面向全校在第一课堂设置创新学分,且创新学分的获得途径多元化。此外,还有围绕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学分。

5.鼓励科研探索。2001年起为本科生设立“星火基金”。其资助的优秀课题现已进入北京市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基本做法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6.组织科技竞赛。建立起学校、北京、国家、国际4级科技竞赛体制,设置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84项,覆盖所有专业。2004年以来,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465项、获奖942人次,其中国际奖19项、全国一等奖34项、全国二等奖66项。

7.打造教学科研团队。学校明确提出:教学不过关的教师不是一名合格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不是一名好教师。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批教学科研双过硬的团队,要求教师进团队,方向进学科。已建成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16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8.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活动,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并邀请校外名师开设了一批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经常举办艺术作品展;新办艺术设计、动画、工业设计、广告学等专业,注重工学与艺术的结合。

三、十年磨剑终成锋

十年来,学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2000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开始在计算机学院实验班试行;从2003年起,该计划在部分学院试行;从2007年起,该计划在全校推广实施。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受到学生、专家和兄弟院校的好评,其做法被不少高校借鉴。学校本科生的整体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2002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57人次;200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236人次。在此基础上,还涌现出一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004年以来,学校分别在2008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全国地方工科院校第8次校院长研讨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工程教育与大学发展”国际研讨会、连续3年的北京地区高校教学工作等会议上做特邀报告,介绍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和经验。30多所高校来学校调研或邀请学校去作报告。

2009年,是学校史无前例的丰收之年。年初,左铁镛教授申报的“‘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导的材料专业建设与改革”等20项成果分别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特等、一等和二等奖;日前,“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5项教育教学成果荣获国家教育教学二等奖。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学校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这些成果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面对鲜花和掌声,工大人十分清醒,教育改革没有止境,人才培养未有穷期,走创新发展之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项目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

猜你喜欢

应用型北京市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