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研究

2009-01-25张丹海徐宝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布局结构优化

刘 林 郭 静 张丹海 徐宝力 吴 敏

近些年来,随着首都城市功能定位逐渐明确和首都经济快速发展及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变化,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以北京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基本状况及特点

(一)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基本状况

2008年,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126,530人,其中23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在校生占65%,其余属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教育。

1.专业及布点数量状况

根据2007年北京市教委高教处提供的数据,23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开办专业点406个,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分类,覆盖了目录中19个大类中的18个、78个二级类中的47个、532种专业中的136种,另外还有目录外专业11种。

2.产业结构视野下的专业布点结构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北京23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开办的406个专业布点,面向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占总体专业布点规模0.99%;面向第二产业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水利、土建、制造、轻纺食品等6个大类的专业布点数,占总体专业布点规模的21.18%;面向第三产业财经、电子信息、旅游、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与测绘、环保气象与安全、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等11个大类专业布点数,占总体专业布点规模的77.83%。

在总体布点规模中,排在前5位的专业大类是:财经、电子信息、文化教育、制造、艺术设计与传媒,分别占总布点数的23.40%、17.49%、11.82%、10.59%、9.61%。在校生达万人的有财经、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与传媒、文化教育、制造等5个专业大类,规模总计达72.4%,其中财经大类规模最大,占在校生总数的27.4%。

(二)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的基本特点

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

1.具有符合服务首都功能定位的特点

目前,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中,财经、电子信息、艺术设计与传媒、文化教育、制造等5个专业大类无论在专业布点数还是在校生规模方面,都处于优先发展地位,适应了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对人才的需求。

2.体现了服务首都经济发展的特

上述5个专业大类处于优先发展地位,也适应了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首都重点发展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城市的功能定位与首都经济重点发展产业对人才需求的一致性,证明了城市功能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科学性及和谐性。

3.反映了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决策、宏观指导的重要性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和市教委加强了电子信息、财经、艺术设计与传媒等类专业的重点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给予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植,使这些专业在全市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教育主管部门重点支持的专业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和首都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反映出在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调整中,教育主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专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成效。

二、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基本符合首都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在某些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

(一)一些专业设置趋同化倾向加剧

一些专业设置趋同化、同质化现象突出,主要集中于财经、电子信息和文化教育等3个专业大类。2007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布点19个,电子商务专业布点15个,商务英语专业布点14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布点12个。

(二)为进一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人才培养数量需进一步调整

北京高职教育每学年各类专业招生人数,即每学年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产业结构比例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调整。最近四个学年度北京高职教育招生结构情况显示,第三产业类专业招生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为85.19%、84.22%、81.99%、82.02,这与首都经济发展战略确立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不符。

(三)专业结构与首都重点发展领域尚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2009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北京将着力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绿色北京”,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提高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将奥运环境建设成果巩固好、发展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自2005年~2007年中,北京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开办的环保类专业中,仅有“环境保护工程”与“环境保护与监测”两个专业布点,每年培养150人左右。2008年度该类专业招生比例仅为0.45%,与北京城市发展与建设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同时,2009年北京还将着力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轨道交通大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北京今年重点投资六大领域中的重点领域,将以每两年建成100公里,每年至少通车一条线路的目标进度向前推进。北京高职教育虽然在新增专业方面关注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求,此类专业招生人数平均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但是与北京快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和重点投资的轨道交通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四)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与首都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不均衡现象

财经类专业因举办成本较低,几乎所有院校均开设此类专业。近几年,财经类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占北京高职教育招生总数的1/4强,即每招收4个高职学生就有1个就读财经类专业,已经形成了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以会计类专业为例,据北京市人事局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会计类专业人才在招聘需求专业前20位中排名第18位,而求职人数已经排在求职专业前20位的第4位,求职人数是需求人数的7倍多。与此同时,环保、节能、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类的高职人才是首都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但是近几年这几类专业高职招生数量一直很低,与首都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差距较大。

三、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一)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的基本原则

1.符合首都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原则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紧密衔接。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增强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应结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及首都经济发展特点,围绕首都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建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专业结构。

2.符合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涉及专业的规模、专业之间的配伍与组合、专业的质量和水平以及专业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诸多问题。优化既是实施的行为过程,也是行为的期望结果。只有做到专业结构布局满足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才是优化的专业结构布局。

3.符合整体协调发展与个性特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既要符合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要求,还要注重特色专业的个性发展。专业的整合与重组不能削弱特色专业的个性发展空间,应该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杜绝专业发展整齐划一。同时,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辐射带动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整体发展效益,促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具有重要作用。根据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的传统优势,选择特色鲜明、就业率高、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重点建设,形成特色专业及优势专业群,是提高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最终要实现的目的。

(二)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的政策性建议

1.以科学的结构观指导专业结构调整

就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而言,结构是原因,规模、质量、效益是结果。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寓于高等教育的结构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本身含有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定要素。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或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真正内涵之所在。所以,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应当坚持高等教育各种结构优先调整的原则,将高校各种结构调整与优化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来看待。高职教育结构调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是专业结构布局调整。

2.制定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规划

应在2002年制定的《北京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及《北京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北京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规划,提出与专业结构调整配套的政策措施,以指导学校科学定位、有序发展。“规划”的时限可设为5年,与北京市经济发展规划同步。“规划”的内容应包括明确大力发展、适度发展、稳定、收缩和限制的专业类型和类别,提出新增专业的服务方向、数量和规模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从专业类型和空间布局上构建专业结构布局的实施步骤。在北京市“规划”的基础上,指导并要求各高职院校制定本校的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规划。

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示范校、骨干校、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和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等政策手段,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

在安排招生计划中,坚持贯彻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的要求。招生计划安排是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主要环节。市场需求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因此各专业的招生数量应与时俱进,根据就业反馈信息,调减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专业招生数量,用于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较快、就业预期较好的专业。招生计划安排应进一步突出重点,坚持向现代优质资源倾斜,向结构调整倾斜,向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的学校和专业倾斜。

实行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新专业设置等工作挂钩的政策。将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新专业设置挂钩,对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显著的学校,在新专业审批时优先考虑,反之,则应严格控制设置新专业。将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经费投入挂钩,对优化成效显著的高校,在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室、实验室等经费方面优先安排,否则可减少投入。将专业结构布局优化与评估评优挂钩,将优化成效作为评选示范院校、骨干学校的重要条件。

建立示范与特色专业建设机制。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在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而办学特色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专业设置得以体现。示范专业是指专业办学条件、改革成果、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整体上达到一流水平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指专业改革成果和建设水平在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特色的专业。在北京高职教育的147种专业中,将所有专业都建成高水平是不现实的,应实行重点突破战略,大力建设一批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快形成各专业类别、各学校的专业“亮点”,形成特色,这对带动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北京高职教育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很重要。

4.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和预警制度

在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初全面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专业结构调整是重要的建设内容,其中“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项目”是一个主要的建设项目。高职教育专业也应该建立类似的专业设置预测系统。

近年来,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难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存在,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部分高校不能准确把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研究,专业设置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及时反映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不久前,某省经贸委开展了企业与高校人才供需预测预警机制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2010年,供大于求的专业占到了该省高校全部专业的近1/3。这说明了建立专业预测系统的必要性。

建立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科学地预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时间段内,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走向,专业技术和知识在职业岗位中运用的趋向,以及专业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活力的变化情况,是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的要求。前瞻性的准确度来源于科学的预测系统。建议将预测系统项目纳入到专业评估体系中去,即评估专业的社会价值和生存力,进而预测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方向。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参与预测系统项目评估以外,还应有社会用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经济发展部门的人员参加,以保证从教育内部和外部环境共同预测专业设置的社会价值和发展趋势。

构建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是建立专业设置预警制度的保障基础。只有根据预测系统提供的信息和分析结论,才能达到专业预警的目的。专业设置预警制度,主要是对专业设置的方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招生计划和师资配备等方面,在面临教育内部和社会的某种变化和变革中,需要进行调整时,起到提前警示的作用,从而适时进行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减少因专业结构布局不当而造成的损失。

在专业设置预警制度下,对于专业布点重复过多,社会需求明显下降,办学水平不高且多年没有招生、没有保护价值的专业应予撤并;对于连续两年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应预警,减少招生计划。同时由相关部门适时和定期向高职院校发布有关预警信息。

5.建立与社会用人部门的互动机制

教育与社会的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联系与沟通。专业结构布局是否优化,最终的检验应来自社会用人部门。

中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地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作用。高等教育宏观协调和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与行业间的互动机制,根据社会需求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特别要注重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各高校更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强与产业、用人部门间互动机制的建设,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一定要注重征求相关企业和单位的意见。要通过这些方式和内容与社会用人部门实现互动,推进专业结构布局优化。

多年来,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从学科自身体系的角度考虑较多,注重教育系统内部专家的意见,虽然也关注社会用人需求的反馈,但缺乏制度性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制定教学计划时较少主动征求相关用人部门的意见。无论专业设置和建设,还是专业结构布局优化,都应主动向社会用人部门咨询,进行听证,形成互动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北京教育考试院,刘林系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徐宝力系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成】

猜你喜欢

布局结构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半包围结构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