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09-01-25凌水英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创设

凌水英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实施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模式,小学数学教学中教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

一位教师在进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先出具了一组数据:5,10,104,1005,2034,2432780。随后让学生判断哪个数能被5整除,哪个数不能被5整除。题目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只有5和1005能被5整除,因为个位上是5。这显然受到了前一个内容“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还有的回答前五个数很顺利,回答到第六个数2432780时,学生只能埋头苦算了。这时,老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数字,老师来判断。由于老师对学生所报的数字都能迅速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学生非常好奇。此时,老师说:“我有一个办法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数能被5整除,哪些数不能,大家想知道我是用什么办法来判断的吗?”老师这么一问,使学生兴趣盎然。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从“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启发式巧妙点拨,创设探究情境,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时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自学内容,掌握灵活多样的方法,能自己发现规律,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比较2/4与6/7的大小,教师事先并没有做任何暗示,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让学生在动脑的同时动手操练,最终收获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考策略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①用折纸比较;②化成小数比较;③借助1比较;④化成同分母比较;⑤化成同分子比较。这样的教学,不仅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意求异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寻求相应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活动含有较多的创造因素,是创造能力赖以发展的基石。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例如,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围成长9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分米?学生一般能作出下面两种解答:①(6×4-9×3)÷2=3(分米);②6×4÷2-9=3(分米)。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后,有的学生会根据围成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用和减去长,剩下部分就是宽的长度,即6×2-9=3(分米):还有的学生会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9-6=3(分米),相应地,长方形的宽就比正方形的边短3分米,既6-3=3(分米)。如此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求异意识,学生思维中的创新因素就会逐渐得到发展。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疑问,帮助他们树立遇到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责编林剑)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创设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剪拼正方形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