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非智力因素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009-01-25邓玉华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小数点差生燕子

邓玉华

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挖掘潜在的智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曾教过一个被前任数学教师讥为“全校最差的班级”。我接手这个班的数学课后,第一次走进教室,就看见黑板上写着“我们是差生!”一行大字。我走上讲台,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山村女孩,成绩也不理想,可她并不服输,暗暗发誓一定要取得好成绩,并在桌子上贴了张纸条“我挺棒!”鞭策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我讲完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那个女孩是谁吗?”

“她是谁?不会是安徒生童话里的主人公吧?”有同学质疑。我自豪地说:“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过主人公的国籍是中国,而不是丹麦。她就是我,你们的数学老师。”

“哇!”教室里沸腾了。我接着说:“黑板上的字写得多漂亮呀,可惜标点符号用错了。”学生们都疑惑不解地看着我。我提高嗓门说:“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叹号压弯,加油!一,二,三——”我一边说一边用红色粉笔把叹号改成了大大的问号。于是,“我们是差生!”便成了“我们是差生?”。我殷切地注视着学生,问:“我们应该怎么回答?”“不,我们挺棒!”其中一位同学响亮地回答。同学们都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于是几乎异口同声地大喊:“对,我们挺棒!”“回答得好!”我高兴地说,并激动地把“我们挺棒!”这句话工工整整地写在了黑板上。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学生们因此对数学课产生了积极的态度。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最佳动力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有兴趣。新课的引人是一堂课的开始,如何创造激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愿意学习的心理状态,吸引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的最佳(有趣、新颖、自然)引入方式。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小数”的新课之前,就给学生们讲了“小数的经历是什么?”的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西方国家,一般认为小数是比利时数学家斯蒂文发明的。其实最早使用现代意义的小数点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他在1593年使用了小数点。但是直到19世纪末,小数的记号仍很混乱。就是在现代,小数点也分为欧洲大陆派和英美派两种记法,前者采用逗号“,”表示,后者则坚持用圆点“·”表示。

实际上,远在斯蒂文发明小数点之前,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就已经使用了十进分数了,也即小数。公元3世纪,我国魏晋时期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中,有三处运用了十进分数的思想。到了南北朝时期,在历法中大量使用了下列记法:

十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二十五(118296.25)

八十九三(89-3)

一百一十九十二(119.12)

这种写法和西方直到19世纪仍在流行的小数记法2.5或2.5。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到了宋元时期,更有下列记法:

(324506.25,1247年)

(0.25,1247年)

(-0.5,1247年)

这些记法都远远胜过了300多年后斯蒂文的记法。

通过介绍“小数的经历”引入学习“小数”的新课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找准契机,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的产生是由外在条件激发而来的。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叫俐俐,对鸟类有着特别深的感情,不过她特别讨厌数学。为了引导她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次我给她出了这么一道题:“一只燕子每天能吃掉800只蚊子、苍蝇和其他害虫,问每月燕子吃掉多少只害虫?一年共吃掉多少?假如全国有燕子一亿五千万只,一年内共吃掉多少害虫?”

俐俐便拿出笔和纸算了起来:“一天吃800只,一个月30天,共吃24000只,再乘上12个月,一年就吃了288000只。”

我问她:“吃掉什么?”

她说:“害虫呗!一亿五千万只燕子,乘上288000,数字也真够大的!”

她继续认真地演算着,过了好一阵,她便兴奋地跳了起来,说:“总共吃掉了四十三万二千亿只害虫,好棒哦!”

俐俐从中感悟到了原来数学和自己喜欢的小鸟也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于是下决心要学好数学。我趁机又跟她讲了“什么是数学?”让她对数学有更深的了解。

在我的引导下,俐俐学习数学的动机不断被激发,数学成绩也逐渐取得进步。实践证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能提高智能,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责编林剑)

猜你喜欢

小数点差生燕子
小数点添在哪儿
燕子
燕子
燕子一家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差生妈妈的六年艰辛育儿经
让“差生”变好其实很简单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
超级小数点
小数点,快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