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活教材 实现多维教学目标

2009-01-25杨长才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用活口诀苏教版

杨长才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教材能否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创造性地“用活”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载体。

一、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因为它缺乏视频,没有声音,动态的学习过程难以展示,学生有些思维活动也是无法在书面上呈现的

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如图: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整理简单的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而继续学习的。教材主题图上有四个小朋友在统计一些图形,而这些图形已经摆在桌面上,学生不必要去体验一个个统计的过程,而直接利用上学期的统计方法先进行分类,然后通过数一数就可以达到统计的目的。为什么还要产生别的统计方法呢?(如画“√”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是在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怎样才能使教学以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统计的全过程呢?在教学中,我创设了童话故事《猴子吃饼干》来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习。猴子吃的饼干是按不同的形状、无序、依次出现的。学生事先并不知道猴子一共吃了多少块饼干和每种形状的数量。通过我的提问或提示:“猴子一共吃了多少块饼干?”“每种形状的饼干各有多少块?”“看谁记得既方便又准确”“你也可以求助于你的同桌”一步步引导学生产生统计的需求。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产生寻求统计策略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编写中有可能出现某个知识点超前或滞后的现象,使整个知识体系脱节或重复

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练习七的第一题:

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得数,再口算:

(1)13×2=

4×12=

12×3=

14×2=

(2)4×22=

22×3=

24×2=

23×2=

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就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在三年级上学期再安排这样一组“先估算、再口算”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题目,笔者认为是滞后的环节,学生能准确、快速地口算出结果,估算的环节也失去了本身的意义。2008年11月,笔者去南通参加“江苏省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验表彰会暨整数计算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我通过短信平台与教材编写组的孙丽谷老师交流了这一想法,得到了孙老师的认同。于是在教学中,我将这一组题换成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相关题目:

先估计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算一算。

13×5=15×6=17×4=71×6=

15×3=15×9=14×7=79×2=

在学生的估算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为学习本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中的心算部分找回了知识基点;在学生算一算的环节,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口算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笔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适当地调整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三、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有些缺乏生活气息,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

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5的乘法口诀》,教材只是通过一条船上坐着5个小朋友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填5个5相加的得数表,去引导学生编5的乘法口诀。这样的安排远离了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场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我利用孩子喜欢绘画的天性,采用“画孩子非常熟悉的‘手”的办法,创设教学情境。因为一只手正好是5个手指头,用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是比较适合的。我先让孩子画手,说唱“手”的儿歌,然后依据手来编、记5的乘法口诀,最后组织孩子游戏:用5根小棒搭“五角星”、写“正”字比赛等。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进行学科整合,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且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唯教材”,提倡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践、顺应他们认知规律的同时,“用活”教材,把教材放到生活的“大教材”中,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载体,实现多维的教学目标。

(责编林剑)

猜你喜欢

用活口诀苏教版
用活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用活平均数
用活“两招”,健康不难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巧用口诀求积商
用好用活财政政策 推动民族宗教事业发展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