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化教材内容 展现数学课堂魅力

2009-01-25王爱华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条腿正方反方

王爱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标提出的“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施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这一理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尊重、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活化”的尝试与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结构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教材里的内容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要把教材中蕴含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绝不能像复印机那样直接“复印”,而应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增加动作化内容,采用“课堂剧场表演”等形式,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与学习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做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在操作中探究数学规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结构。

案例1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相对出发。两人乘车地方相距50千米,张叔叔乘车每小时行60千米,王阿姨乘车每小时行40千米。他们出发后何时相遇?

师: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相距”这四个词的意思,你们可以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师:谁愿意用你们的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

两位同学勇敢地走了出来,面对面站好后。一位同学对大家说:“我们两人面对面站着,就叫相对。”

一位同学冲着另一位同学点点头说:“一、二、一。”两人同时迈步向前走,“我们俩人一齐走,就叫同时。”

两位同学向前走到距离很近时,看着老师说:“老师,这就叫相遇。”

这时老师将两位同学分别向前轻轻推了一下,两位同学碰到了一起,其中的一位同学恍然大悟:“噢,我知道了,我们两个必须得碰在一起才叫相遇。”

老师又将两位同学分别向后轻轻地拉一下,另一位同学说:“只要我们不相遇,中间还有距离就叫相距。”

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弄清楚了这四个词的含义,加深了对这四个词的感知,理解了数学知识内涵,也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发展了数学能力。

二、把教材内容转变为生生互动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中的经验、感受、创意、见解、问题、困惑等资源,把教材内容转变为生生互动的过程。比如,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等,以求得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2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出示教材后,学生形成了两种观点,如果按传统的处理教材方法,对学生意见进行裁决,这样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就不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这样处理,而是及时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讨论,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意见。

双方代表各持一个圆形纸片辩论着,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当仁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是”,但心里却是很不服气。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

“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队伍中。

这样,利用生成性资源把教材内容变为小小辩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探讨、质疑,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画”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数学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概括性,而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思维特征把教材所描述的内容用“数学画”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得数量关系具体明白,化繁为简,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产生直观理解,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开拓思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案例3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师:我们知道,一般每只动物一个头,而腿的条数有些不一样。每只鸡几条腿?每只兔几条腿?

生:每只鸡2条腿,每只兔4条腿。

师:笼子里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呢?我们可以通过画一些简单的图形来帮助思考。请大家想想办法,用什么图形表示它们的头和腿,用什么图形表示鸡和免好呢?

生1:我用圆形表示头,(到黑板上画)

生2:我用竖线表示腿。(到黑板上画)

生3:那两条腿的就是鸡,四条腿的就是兔。(学生到黑板上指)

师:那你们能用画图的方法画出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画完后讨论汇报)

生1:我是先全部画成鸡,共40条腿,一算还少14条腿,我就2条2条的添上,结果得出笼子里有13只鸡,7只兔。

生2:我先全部画成兔,共80条腿,多了16条腿,我就2条2条地擦去。这样也得到13只鸡,7只兔。

生3:我的画法和他们不一样!我先把54条腿全部画好,再用20个头去套,套2条腿的就是鸡,套4条腿的就是兔,也能知道笼子里有13只鸡,7只兔。

新教材采用列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尝试与猜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列表的方法比较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可采用画图法,让学生自己创造出自己看得懂的“数学画”,在纸上画出鸡兔各有几只,进而理解和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弄清其编排意图、特点,掌握教材所体现的三维目标,再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活、用好教材,把教材转变为学生乐参与、易接受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学习材料,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有效地学习。

(责编林剑)

猜你喜欢

条腿正方反方
有力的反驳
Goos–H¨anchen-like shift related to spin and valley polarization in ferromagnetic silicene∗
寻找缺失的一角
不会算账的蝉
辩论会的启发
减肥秘方
按属性分类
一次精彩的辩论会
鸡兔同笼
一次精彩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