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趋向动词释义献疑

2009-01-25杨德峰

辞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趋向动词的释义进行详细的考察,发现其中趋向动词的释义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既有义项排序问题,也有释义用语问题,还有释义准确性以及用例方面的问题。文章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辞书义项顺序本义引申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五版”)与2002年增补本(以下简称“四版”)相比,确实有了不少的变化。五版除体例作了一些调整外,所有词语都标注了词性,并且对四版中的释义、例句作了全面的审视,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过,对趋向动词的释义考察后,我们发现五版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四版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五版中除了个别趋向动词的义项、例句略有增加或释义稍有变动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五版中趋向动词释义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既有义项排序问题,也有释义用语、释义准确性问题,还有用例问题等,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一、义项排序问题

五版中趋向动词义项的排列一般遵循着由本义到引申义、由具体义到抽象义这样一个顺序,但是也存在相反的情况。例如:

过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时间、能力、数量充分(多跟“得”或“不”连用)……②用在动词后,表示来到自己所在的地方……③用在动词后,表示正面对着自己……④用在动词后,表示回到原来的、正常的状态。

“过来”的本义应该是②,①应该是引申义。按惯例,应先出本义,后出引申义,但此处却先出了引申义,本义变成了第二个义项。其他的趋向动词,特别是与“过来”相对的“过去”,都是先出本义,后出引申义。

二、释义用语问题

释义用语不简练、释义用语不一致、释义用语缺乏协调和照应是释义用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释义用语不简练

五版的释义总体上比较简练,但个别释义有些啰唆。例如:

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②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

过①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②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③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出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由里向外朝着说话的人……③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③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隐蔽到显露。

“来”、“过”、“出来”的每个义项前面都有“用在动词后”这样的文字,显得重复。

2释义用语不一致

作为辞书,释义中的用语应该前后一贯,不能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一个词的释义中用一种说法,而在另一个词的释义中用另一种说法,否则就会显得不一致。五版中少数趋向动词释义用语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来趋向动词。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出来趋向动词。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由里向外朝着说话的

人。

过来趋向动词。②用在动词后,表示来到自己所在的地方。

过去趋向动词。①用在动词后,表示离开或经过自己所在的地

方。

“来”中用“说话人”,“出来”中却用“说话的人”,说法不一致,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如果说“说话人”和“说话的人”还能让人觉得是同一个概念的话,那么“过来”、“过去”中的“自己”却完全是另一个概念,但此处“自己”指的就是“说话人”。

3释义用语缺乏协调和照应

意义相对的词语释义时应该协调、照应起来,尽量用一些意义相对或相关的词语进行解释,这样读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二者的异同。五版中趋向动词的释义用语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疏忽。例如:

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去①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来”、“去”是反义词,但从上文释义来看,很难看出二者相反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按照“来”的释义方式把“去”解释为“离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反之亦然。

三、释义准确性问题

词典的释义准确与否是衡量一部词典好坏的重要指标。五版中趋向动词的释义总的来看比较准确,但有些义项似还有商榷的余地。

1释义不充分

趋向动词不仅表移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五版中趋向动词的释义基本上突出了这些特性,但也有一些疏漏。例如:

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

出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

“来”的“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给人的印象是“来”没有发生移动,而只是动作的方向朝着说话人,显然不准确。刘月华等(1998)的《趋向补语通释》(以下简称《通释》)解释为“通过动作使人或事物向立足点移动”,体现出了“来”的移动性和方向特性,因此比较准确。同样,“出”的“向外”义项同样给人只是静态地表示方向,并不发生位移的印象,而《通释》解释为“通过动作使人或物体由某处所的里面向外面移动”,就准确得多。

上述问题不仅单音节趋向动词存在,双音节趋向动词也存在。例如:

过来③用在动词后,表示正面对着自己:他转过脸来,我才认出

是位老同学。

过去②用在动词后,表示反面对着自己:我把信封翻~,细看邮

戳上的日子。

2释义错误

释义错误有两种情况:一是误把动词/动词短语等的意思当作趋向动词的意义,一是解释错误。

(1)误把动词/动词短语等的意思当作趋向动词的意思

误把动词/动词短语等的意思当作趋向动词的意思,早就有人指出来了。刘月华等(1983)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认为,“请把门关上”、“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中的“上”和“起来”分别表示“由开到合”和“动作使事物由分散到集中”;刘广和(1999)指出,这是把趋向动词前面的动词的意思安到了趋向动词的头上。《通释》认为“皮球瘪下来了”、“凹下去了”中的“下来”、“下去”都表示“凹陷”,笔者(2003)指出这也是把动词的意思当作了“下来”、“下去”的意义,因为“瘪”、“凹”都有“凹陷”的意思。

五版对趋向动词进行释义时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例如:

下②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这个剧场能容~上千人|这间

屋子太小,睡不~六个人。

过来①用在动词后,表示时间、能力、数量充分(多跟“得”或“不”

连用):活儿不多,我一个人干得~|这几天我忙不~……④用在动词

后,表示回到原来的、正常的状态:醒~了|觉悟~了……

过去③用在动词后,表示失去原来的、正常的状态:病人晕~了。“下”的“有空间,能容纳”是把魂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当作了“下”的意思,因为“坐得下”必定“有空间”,“能容下”当然有“能容纳”的意思,“睡不下”自然是“没有空间”。此其一。其二,如果说

“下”表示“有空间,能容纳”,那么“坐不下”、“容不下”、“睡不下”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这些用例中的“下”仍表示由高处到低处。

“过来”的第一个义项也是把动词短语或句子的意思当作了“过来”的意思,既然“干得过来”,当然“能力充分”;“忙不过来”当然是“能力不充分”。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如果说“过来”表示能力充分的话,那么“干得过来”应该是“干得能力充分”,“忙不过来”应该是“忙不能力充分”,这些显然都不成话。《通释》把它们解释为“正常地、尽数地完成”,还是比较准确的。

(2)解释错误

五版中趋向动词解释错误的情况也存在。例如:

去②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一过去)l让他

说~(=下去)|一眼看~(=上去)

过去⑤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超过(多跟“得”或“不”连用):鸡蛋还

能硬得过石头去?|天气再热,也热不过乡亲们的心去。

“去”的第二个义项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但从所举用例来看,这个义项显然不正确。因为“信步走去”中的“去”并不是“过去”的意思,仍然是“去”的意思,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信步走去”与“信步走过去”意思并不完全一样。“让他说去”中的“去”也不是“下去”的意思,因为“让他说下去”的意思与“让他说去”不同,前者表示“让他继续说”,后者表示“让他去说”口]。“一眼看去”中的“去”虽然有时有“上去”的意思,但是与“上去”还是有区别的,这个“去”同样用的是本义,表示目光离开说话人向远处移动。

“过去”的第五个义项为“超过”,用例却不支持这种解释,因为“硬得过石头去”、“热不过乡亲们的心去”并不是“硬得过去”、“热不过去”带宾语,而是“硬得过石头+去”和“热不过乡亲的心+去”,汉语中根本就不存在“(鸡蛋)硬得过去”、“热不过去”之类的说法。

四、用例问题

经过几十年不断修订,五版趋向动词释义中的用例总的来看还是比较准确的,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用例与释义相左

五版趋向动词的释义存在个别用例与释义相左的情况。例如:

去②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让他说~。

过去⑤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超过(多跟“得”或“不”连用):鸡蛋还

能硬得过石头去?|天气再热,也热不过乡亲们的心去。

前文说过,“信步走去”、“让他说去”中的“去”用的是本义,不表示动作的继续,显然用例与释义相左。“过去”例情况亦然。

2用例中的词语与被释词语不一致

众所周知,用例中的词语必须是被释词语,而且必须保证二者的同~性。由于疏忽,五版中出现了个别趋向动词的释义中所举用例与被释词语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进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走~会场|把衣服放~箱子里去。“把衣服放进箱子里去”中的“进”并不是单音节趋向动词“进”,而是双音节趋向动词“进去”被宾语隔开了,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刘月华等,1983;张伯江,1991;张伯江、方梅,2001;陆俭明,2002)。当然,如果把类似于“放进箱子里去”中的第一个趋向动词都处理为单音节趋向动词,也无可厚非,但五版在处理其他类似情况时,一般把第一个趋向动词看作是双音节趋向动词的第一个语素。例如:

进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到里面来:烟冲~|他从街上跑~|窗户没

糊好,风吹得~|我刚看见从外面走进一个人来。

过来②用在动词后,表示来到自己所在的地方:捷报从四面八方飞~|敌人几次三番冲过桥来,都叫我们给打退了。

上述两例表明编纂者是把“走进一个人来”和“冲过桥来”中的“进……来”和“过……来”看作趋向动词“进来”、“过来”被宾语隔开了。

3用例存在句法问题

五版个别趋向动词的用例似乎存在语法问题。例如:

下去③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继续增加:天气可能再冷~,务

必做好防冻保暖工作。

“下去”条中的配例“天气可能再冷下去”很别扭,应改为“天气还会冷下去”之类。

从上文可以看出,五版趋向动词的释义还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的。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编纂者的疏忽。像释义用语不一致,释义用语缺乏协调、照应,用例与释义相左,用例中的词语与被释词语不一致等,就属于这种情况。二是研究不充分或对现有研究成果吸收不充分。像误把动词/动词短语等的意思当作趋向动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等。三是推敲不够。像释义用语不简练、释义不充分、用例存在句法问题等,就是推敲不够造成的。四是体例执行不严格。像义项排序问题,很明显是没有很好地执行编写体例。

尽管五版趋向动词的释义存在一些问题,但白璧微瑕,不会影响它在读者中的信誉和威望。我们对五版吹毛求疵,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出于对该辞书的爱,是希望它能变得尽善尽美,更希望为它以后的修订提供一些参考。

附注

[1][2]陆俭明,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现代汉语句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参考文献

1刘广和,说“上2、下2、……起来2”,汉语学习,1999(2)。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3刘月华等,趋向补语通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4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1)。

5吕叔湘,胡绳,《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杨德峰,“过来”和“过去”的对称与不对称,冈山大学文学部纪要(日本),2004(42)。

7张伯江,关于动趋式带宾语的几种语序,中国语文,1991(3)。

8张伯江,方梅,常规焦点考察之一:宾语和趋向成分的语序,//汉语功能语法研

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责任编辑孙毕)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词语研究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