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009-01-23钟小玲
钟小玲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如何认识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是每一位历史教师需要正视的共同课题。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朝着这一方向作了些许探索和总结,期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导。
一、实施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一)更新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因此,在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等方面,教师要大胆“退居二线”,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自主发展,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主动了解和学习各种关于课程改革的理论,主动听其他老师的课等。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和认识课改的新理念、新信息、新动向,借鉴经验,大胆创新。
(二)了解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教是为了学,教得更好即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只有了解掌握学情,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教得更好。只有“知己知彼”,才可能事半功倍。否则,一节课不管教学形式多么新颖,都难以达到良好效果,都算不上一节有效的课。学情的了解包括学习前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情况,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
(三)善于总结
实现有效教学,决定于历史教师的自我完善。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只有不断反思,认真总结,推陈出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才会“更上一层楼”,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二、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把握课堂有效教学的“灵魂”——准确设定三维目标,建立互补教学架构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以产生、推进教学的有效性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是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根本追求。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确定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游离的,而是相辅相承,形成一个教学架构。三者的有效结合,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融入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的教育,是承载一节课灵魂的载体。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具有“灵魂”,并充分展现“灵魂”的魅力,让学生体现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最大收益,才能最有效实现教与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意义。例如,笔者教学高中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2章第3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时,并非只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以及无产阶级的产生和早期斗争等历史知识,而是紧紧把握这节课的“灵魂”,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剖析艰难的原因,深化学习本课的意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取得突出成就。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赢得了独立,中国才会腾飞。同时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守落后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二)启动课堂有效教学的“动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课堂的教学热情
1设计成功激趣的引子。“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之初,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的导人,以趣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探索知识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例如,笔者教学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时,在上课之初提出问题:“假如你每分钟约能抄35个字,而我们这本历史书约有162000个字,以每天工作8小时计,抄完这本书需要几天?如果要你为我们全年级850位同学都抄一本,又需要多少年?”听到这道简单的题目,学生带着一种好奇,投入到竞赛般的计算中。很快,有学生算完后问:“老师,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复印不就行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知老师葫芦里究竟卖什么药的学生期待得到答案的欲望被迅速激起。由此为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实施有效教学铺垫了基石。
2开启史可明智的诱惑。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史可明智,历史就在身边,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才会增强。例如,笔者在教学“半坡聚落”的内容时,对学生说:“昨天,我去了一个古玩店,老板热情地向我介绍和推荐一个陶盆,说是在西安出土的,距今6000多年,他的朋友几经周折才拿到它,很有收藏价值。你们说我买不买呢?”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七嘴八舌地问:“给我们描述一下,那个陶盆是什么样子的啊?”我说:“样子看起来蛮旧的,上面刻有一些鱼形。”有的学生点头了,但马上又有学生问:“老师,它是什么颜色的啊?”我回答说:“是彩色的。”这句话马上遭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否定:“不对啊,老师,那时的彩陶不是多彩的,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只在表面用黑色颜料绘制出一些图案或花纹而已,那店主肯定是在骗人。”“是不是其他时期的文物说不准,但那陶盆肯定不是半坡时期的。”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一次“文物专家”的鉴定经历,而且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拓展知识时空的魅力。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最有效的教学目标,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手段,而且要具有丰富的知识面。这样。才能通过实施有效教学,把学生带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特别设置了一个网页,网页上展示反映美国内战的一些书籍(《汤姆叔叔的小屋》、《乱世佳人》等),并提出与本课有关的一些问题(“现今美国是否实现了种族平等”、“从美国内战看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等),还专门设置了方法介绍栏和师生交流园地。通过丰富页面的展示,尝试不同知识的交互使用,使学生兴趣大增。不但确保学生有效解决课堂上的问题,而且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三)展示课堂有效教学的方式——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环境,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合作、实践、探寻等活动,体验、感知知识。让学生敢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敢想敢说,大胆张扬。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答问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尽可能调动学生畅通思维、发挥想象。尤其是对于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可多提出诸如“还有什么其他意见和想法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等引导性和启发性提问。当学生的认识或回答错误时。要做到不责、不怪、不嘲、不讽,而且加以鼓励。对答对的同学要予以肯定,对那些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的学生更应予以肯定和鼓励,应注意对学生心态的引导。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时,可让其他同学为其提供帮助:“有谁来和这位同学合作完成这道题目?”当没有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说:“让老师来跟你们合作完成这道题好吗?”另外,教师在与学生合作完成题目后,不要忘了对刚刚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而且要对全体同学说:“谢谢大家的合作,原来合作这么快乐!”让合作意识更加深入到学生的心中,让不怕困难,勇于回答问题的精神在学生身上得以延续。
笔者发现,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获得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责编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