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创新教育当成“奢侈品”等4则
2009-01-23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8月14日在《文汇报》撰文指出,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是质疑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单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基础教育所起的作用甚至更为重要。一句话,切莫把创新教育当成未来科学家和高级技术人员的“奢侈品”。
创新本不神秘,当创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时,那些看起来平凡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大成效。当创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时,学生在课堂上会随时举手发问,师生互动的情境变得平常;教师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因为非如此难以面对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科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因为创造性的思维难以受界限束缚;陷入网瘾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因为更多学生试图展示潜能而少有无所适从的空虚;学校会越来越开放,因为创新源于问题,而问题源于社会与实践;中学生不必一味追求读大学,因为不同层面的学校都可能提供创新教育,而拥有创新技能的大专生、中专生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等等。这一切,都不神秘;这一切,都不是“奢侈品”。
教育要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重
在兰州大学举行的“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在《如何培养一流的年轻物理学者》的报告中指出,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才是中国大学第一位的任务,一流拔尖人才不是课堂上教育出来的,而是要给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开拓他们的视野,发散思维,让他们具有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这种氛围就需要教师改变自己心态,注重以教学为主,在物理系即使是科研大学,也要以教学为主。
(中华新闻网2009年8月6日)
没有创新型教师何来创新型学生
教育部近日在沪约请多位高中校长座谈,他们一致认为,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一定要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列为重要议题。
1鼓励学校多元发展。有一样的教材、一样的课程计划、一样的考试要求、一样的评价体系,导致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处于千校一面的格局。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刘国华提出,要花力气解决高中办学同质化的问题,鼓励学校多元发展,不单单是盯着高考一条路。
2国际视野与中国心。刘国华说。必须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更幸福的生活,这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需要,“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必须将生涯规划列为必修课,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说,重点高中如果培养出的人将来只是被国外一个个“廉价”奖学金吸引走,那也是一种悲哀,重点中学要担负起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的使命,“高中教育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国际视野,更要有中国心,这项教育是无论如何不能削弱的。”
3打破校园封闭围墙。没有创新型的教师,谈何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没有特色教师,如何造就有特色的学生?这成了座谈会上许多校长共同的“一声叹息”何晓文说,培养创新学生亟需的复合型教师、跨学科教师比较稀缺,社会上有那么多能工巧匠和专门人才,应当打破校园封闭的围墙,让学校有一定的财力和一定的自主权,广泛聘请社会才俊为高中生开拓学科视野。
(《新民晚报》2009年8月3日)
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优秀教师“优”在哪里?
国家级课题“中小学优秀教师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策略研究”课题组总结了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对事业执着追求;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具有较强的正向情感,表现出很强的情感性与贡献性;善于反思,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能力。
课题组认为,中小学优秀教师有非常明显的3个教学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渗透新课程思想,以启发式教学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气氛好;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情趣。
(《北京日报》2009年7月22日毕楠文)
(责编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