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激发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09-01-22付文芳

职业·中旬 2009年10期
关键词:阿Q导语师生关系

付文芳

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与人沟通与交流更加广泛,缺少语文知识的人是很难长足发展的。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和蔼可亲,学生自然就愿意接近,才会对语文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多给予学生关怀和指导,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这样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实践证明,如果学生感到心情愉快,就能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注意,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课间休息时,笔者总喜欢跟学生聊天,并且主动接近课上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让他们解除畏惧,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语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好的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语的设计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符合主体特点与文章风格,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简练,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堂课起到辅助作用。导语多种多样,可以讲寓意深长的小故事或笑话,可以是充满哲理的或诗意的话,也可以是特定的实物,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录音机、多功能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这样设计导语:我们知道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而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告别的却是“西边的云彩”,在诗中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词语,创造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阳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映入眼底。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温润可人;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躁揉碎之后,竟变成“彩虹似的梦”。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些景物及想象,使一幅幅画面胜过多少情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桥,共同欣赏康桥的美。又如在讲授《阿Q正传》时,可这样引入导语: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许多优良传统的伟大民族,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又沉淀了不少消极的因素,鲁迅先生称之为“国民劣根性”。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投机,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利、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就是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受广大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

三、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以疑促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提高思维能力。如讲授《中国,水的困惑》时,可举例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3亿多农民饮用水达不到安全要求。用典型事例引发学生集中思考。而后引出问题:中国,东、南两面环海,内陆河流湖泊众多,为什么还会面临水资源危机?强烈的反差,吸引学生去关注文章,为后面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另外,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会延伸到喜欢这门课程。如果教师积极向上地工作,上课时和蔼可亲态度,对待后进生和优生一视同仁的心理,批改作业及时、认真的良好习惯,平行班级“一碗水端平”等,学生就会喜欢你,信赖你,也就巩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挥各自的特长,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创造性。教师掌握这一点,就应该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宽容态度,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核工业华南技工学校)

猜你喜欢

阿Q导语师生关系
导语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阳光
阿Q和老A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