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09-01-22窦京平
窦京平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多媒体手段教学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青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把教材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才能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如在讲授《九·一八事变》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和视频《西安事变》中的有关情节,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事变爆发后,中国各阶层的态度如何,假设你是当时的中国领导人该怎样做。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启迪思维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图、文、音、像、声、光、形、色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播放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及中英两国国情的对比资料和电影《林则徐》的有关内容,适时提问:有的人认为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引起的,你怎么看。通过这一问题启迪了学生思维,充分理解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帝国主义的本质。
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比较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则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感官强化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
如在讲授《西安事变》一课时,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各派的态度是本课难点。可播放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几个片断:①张、杨实行兵谏“捉蒋”;②国共中的部分人主张“杀蒋”;③中共与张、杨谈判主张“放蒋”;④张送蒋回南京。进而提问学生:张、杨既然实行“兵谏”,又为什么没“杀蒋”。宋美龄和何应钦同为国民党,为什么前者主张和平解决,后者要用武力解决?蒋是中共的敌人,为什么中共代表团也主张和平解决?学生联系电影片断很容易回答上述问题,弄清了国内各派别对西安事变的态度及目的,从而解决了难点问题。
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但传统教学法仅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在讲《鸦片战争》时,可播放电影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民吸食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
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教师和现代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结合课程实际,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