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面临知识经济就业的途径与对策
2009-01-20朱伏颖
朱伏颖
摘要:在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一些人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充满了恐惧,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造成失业下岗现象的加剧,失业率的上升。怎样认识和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这一矛盾,文章提出了相关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知识经济;就业;试论
在知识经济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我们必须对知识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给予足够重视。它不仅对传统的经济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在劳动就业领域中引发了深刻的革命。知识经济是知识密集而非人员密集的经济,它以科技发展为前提,不但能产生低耗高效的理想效果,而且还实现了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使资本有机构成更加合理化,使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由此,它对劳动岗位和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引起就业格局的变化。面对当前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增多,就业压力本已十分严重的形势,一些人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充满了恐惧,认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造成失业下岗现象的加剧,失业率的上升。怎样认识和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妥善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必要从形成二者有机结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探讨的。
劳动技能过时,素质低下的劳动者失去原有的工作甚至下岗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劳动者在一个固定的行业、单位和岗位从一而终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每一个劳动者都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的压力。我们应该顺应知识经济的根本要求,调整自己的观念、行为和文化技能素质,满怀信心地期待知识经济的到来,加速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而不应该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充满恐惧。知识经济的发展,会使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就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发展了,整个社会的就业总量应当是增加的。从理论上讲,就局部而言,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逐步替代陈旧落后的技术和设备,知识与技术逐步替代传统的劳动,对一般性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而对有高度熟练技能的知识型劳动力的需求却会日益增加,知识型劳动力将不断地剥夺非知识型劳动力的岗位,知识劳动将排挤、淘汰大量的体力劳动。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就业的总量是增加的。它对增加关联就业的作用明显,潜力很大。知识经济是以质量提高型和高度集约型为主体的新型经济,依靠知识的生产、分配、传播,将不断地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市场、新的产业、新的需求,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全社会就业总量的扩大,走内涵式就业机会增长之路。从实践上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虽然在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部门就业人数有所减少,但就整个社会来说,就业人数一直是增加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一方面节省了大量劳动,而另一方面又创造成倍的与电子计算机工业群体相联系的就业岗位,诸如设计制造、销售、维修、操作这类机器的工作人员。美国是知识经济的先锋,克林顿总统任职期间的最大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加速和失业率的降低。高薪技术产业化为美国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2009年发布的统计,在过去5年里,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就业机会,高新技术已成为美国雇佣职工最大的行业。据统计,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为非农产业提供125万个就业机会。目前,我们看到,虽然高科技产业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不是太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又很高,对于解决大量的失业问题似乎没有多大的直接帮助。但是,目前发展的仅是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如果知识经济社会全面到来,科技产业全面发展,高科技产业高薪就业岗位将对第三产业产生巨大需求,会大大刺激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并提供非常可观的就业机会。
知识经济是实现两个转变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条件,是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加速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化和妥善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两大任务。所以,必须把知识经济与充分就业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形成二者兼得、相互促进的局面。那么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解决充分就业问题的途径和对策有以下方面:
第一,走内涵式就业机会增长之路,树立“以知识经济促进充分就业”的指导思想。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至关重要。劳动就业问题实质上是个经济问题,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充分就业。为了使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就必须改变在传统就业条件下,以外延式就业增加为取向,通过增加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以此带动就业总量扩大的倾向。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政府应大力倡导和支持高科技产业,把它作为国民经济增长新的推动力,依靠高新技术的效应带动就业总量的扩大,走内涵式就业机会增长之路,树立以知识经济促进充分就业的指导思想。
第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妥善吸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大,而且劳动力的质量差,知识水平低,在这样的国情下,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城镇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二者紧密相连。目前,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市出现了大批下岗职工,城市就业问题尖锐。在此形势下,适当控制农民工进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发展乡镇企业,应以劳动密集型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低的产业为主,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则会对吸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制约,这既有违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的实情,又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和新企业的创业成本,所以,乡镇企业中技术因素的增加必须围绕增加就业量的宗旨来进行。为此,要合理调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一是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多发展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充分发挥其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二是注意和城市产业配套,消化和吸收城市转移产业,避免同城市工业结构过分雷同,这是其任务和优势所在。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在协调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不断减弱;第三产业具有技术含量低、低劳动力转移成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是我国建立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是知识经济的内在需求。国家应加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尤其要注重发展教育、商业、住宅和各种服务,如信息咨询、金融、社会保险、社会服务等等;在发展战略思想上,国家应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顺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质量。
第四,适当发展中小企业,合理改变企业规模结构,增加就业容量。大、中、小企业各有其特点和优越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灵活多样、更新快、适应性强的特点,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客观要求,合理调整大中小企业的规模结构:“抓大”应该,“放小”也确有必要,但“放小”不能成为“弃小”,这不仅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需要。根据国际经验,中小型企业历来就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发达国家小型企业的就业容量一般都占就业总量的80%以上。我国“八五”期间,私营、个体经济吸纳的劳动力已超过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总和。从目前各地的情况看,凡私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中小企业的数量就多,就业压力就小,而那些私营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就业问题就十分突出。因此,在搞活大企业的同时,我国仍需要有较大比重的中小企业,二者不可偏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降低失业率。
第五,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解决好结构性失业问题。只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就业者、转业者具备胜任工作的素质,才能实现乡镇企业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吸收第一、二产业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否则很难实现就业、转业和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而且随着科技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程度;对劳动者的技术操作和专业化程度;对劳动者的分析判断接受能力和心态素质的程度。所以,如不及时对在职者进行职业技能的继续教育,他们会陷入工作“干不了”的困境,成为新的结构性失业者。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办学形式多样化;培训对象要全面;办学途径上要鼓励、发挥公办和私办多方面积极性;培训方式要多样化,劳动部门代训、用人单位自训、与用人单位合办、委托企业代训等均可;学制可长可短,脱产业余均可。二是专业设置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按实际需要设置训练专业。对某些暂时似乎“无用”的专业,也应根据预测的需要予以设置。从总体上、根本上来讲,应有计划地改变我国中等教育的结构,降低普通中学生的比重,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比重,促使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它可以使我国的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再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顺应知识经济的根本要求,打破常规的就业模式,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就业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