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新机遇 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2009-01-20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1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王 茹

摘要: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文章从城镇化不只有农民跑向城镇的途径,农村也可以进行城镇化和准城镇化建设的观点出发,提出新农村建设应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相互发展、相互促进。抓住“大学生村官”这一优势人力资源,借助中央为应对危机对农村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扩大农村需求,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上新台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劳动力需求强劲,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了数以亿计的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不仅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也为自身增加了劳务收入。但是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社会安全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农村随着大量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的流出,大量适学年龄的少年也弃学加入打工行列,更严重的是农村土地荒芜、村庄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儿童不断增加等问题和矛盾也不断深化。所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但是,目前许多地方在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仍是两张皮,没有相互促进、相互带动、融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重点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实践成果显现,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实行一体化推进。其中,在“以城带乡”阶段,客观上城市资源有着强烈的参与乡村建设发展的愿望,如城市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城市的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市场主体到乡村投资兴业,可以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时,乡村也会在与城市经济互惠、交流过程中分化出一批适应现代经济的生产者,加之农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使之城乡要素禀赋很好的结合,从而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和乡村工业化水平加速提升,使农村发展加快,城乡差距缩小并达到均衡。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目前,如何把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有学者提出,应从我国人口多的国情出发,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宜与发达国家攀比,而应走有自己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就需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意味着,城镇化不是只有农民跑向城镇的途径,农村也可以进行城镇化和准城镇化建设。即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可以双向同步、互动相促进行的。今后,一方面要继续把大量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要把农村建设成城镇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一个新的方向,当前我们在面临严重的“城市病”和“农村病”双重矛盾和压力下,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走出两个误区:

第一,城镇化发展不单单指定地理位置的迁徙和农民身份的转换。农民从农村走向城镇或居住在城镇、在城镇就业就城镇化了。关键在于农民发展的各种综合指标的实现。例如,农民工是否有稳定的工作,是否享有城市的社会保障,生活水平是否达到城市水平,是否享有城市化带来的成果,是否同其他城镇人口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获得同等待遇、即完全融为一体等等。有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农村也可以进行城镇化和准城镇化建设,而不是原有城镇的扩展+农转非才是走城镇化道路。

第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并不相互冲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犹如一对孪生弟兄,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指的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态良好的农村。如今在城郊的农村已经实现土地的连片耕种,采用大机器作业、科学种植,农业产业化发展,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加工企业的带动下,物流、信息、交通、通讯等服务业也迅猛发展。好多农民已经从事专业化的生产和劳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不同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覆盖农村,乡村文明逐步融入城市文明。如果在西部地区广大农村,推广这一成果,在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上,与一些基础好的小城镇合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新城镇”,必然会对新农村建设会起到促进作用。因为“新城镇”有利于农民职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有利于消弭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中应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缩小农村与城镇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这一优势人力资源,提升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近年来,在农村与大批农民工流出相反的是,国家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在农村就业,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并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使“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基层第一线,为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带领农村实现富裕走向城镇化。“大学生村官”的加入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他们作用的发挥也逐显成效。例如,安徽小岗村的蘑菇园由安徽科技学院的3名大学生领建,从初期的35棚,占地28亩,发展到现今的179棚,占地150亩,目前已有12名大学生、18户村民及5户村外人员在此种植,预计全年可产双孢菇180万斤,实现产值400万。大学生来小岗村创业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先进思想,他们利用民兵夜校、村民广播、小岗网站不断向村民宣传党的创新理念和富民政策,协助村委会制定村民道德规范,组织开展“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评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整个村庄和谐新风的形成。新农村建设及城镇化发展,人才是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成为人才“洼地”,似乎只有有知识、有文化、有本事的人不断地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鲜见人才从城市向农村的注入。鼓励大学生当“村官”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不仅为就业开辟了一条新渠道,大学生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也得到了提升和锻炼,还为农村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科技,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深受农民欢迎,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了来自工农一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后备人才。如果“大学生村官”能够持续为农村做出贡献,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村官”也是启动农村走向富裕、逐步融入城镇化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是新农村建设一股不可缺少的力量。

第二,抓住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给农村及返乡农民工的优惠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由于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导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农民工返乡。中央把“保增长、扩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向,2008年,中央对“三农”的投资已达到5955亿元。2009年又加大投资力度,安排7161亿元,增长了1206亿元。在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中,农村沼气、饮水、通路、通电、重大水利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中央投资340亿;在提振内需4万亿元的投资中,农村基础设施高达3700亿元。当前,在中央支农改革中,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还是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投资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补贴资金数额偏低,并且补贴也很不稳定。在财政支农结构中,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补贴资金大部分流入农业企业组织当中,支农支出主要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大部分农村地区,与农民生产和农民增收密切的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沼气等基础设施及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仍然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在国家出台的支农、惠农政策的执行及补贴资金的落实过程中,仍存在政策的执行力度差,补贴资金的跑、冒、滴、漏等现象。例如,2009年5月审计署发出的4号审计公告公布了10省区市财政有关部门违规使用财政支农资金26.9亿元,不规范管理资金45.75亿元。针对以上情况,要继续加大中央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保证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方式,采用补助、贴息、担保、税收、减免等手段,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效应、杠杆效应、放大效应;加强支农惠农资金的监管和跟踪调查,严防支农资金的挤占挪用,确保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到实处。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新农村建设应抓住新的机遇,充分利用中央对农村和农民工的优惠政策和一系列支助,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壮大农村工业企业比例,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让城市文明覆盖农村,让农民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生活方式过度,让农民享有各种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享用先进的文化设施和基础硬件设施,让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转化为城镇社会化大生产,使农村转变为新农村并逐步融入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格局。

第三,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特别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机遇,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当前在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受阻,扩内需、保增长、促消费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渠道,而我国农村人口与其所占的市场消费份额极不相称,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6成,约7亿,但是消费水平极其低下。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消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5%,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所以,农村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拓展空间可观。从2005年开始,全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有2300多家企业在80%的县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农村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国家采取财政补贴措施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初步估算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不仅能够有效开拓农村市场,缓解家电及相关产业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使得我国农村市场由消费低迷逐渐走向繁荣。当前困扰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增收相对缓慢,无力消费。多年来我国农村实行的小农经济格局仍没有发生改变,“小规模、大群体”的小农经济特点只可使农民解决温饱,无法致富,要切实解决农民富裕问题,只有加快调整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通过政府支持,资源赋权、资本下乡、农民进城,只有农民有了收入保证,才可能激活农村消费需求,才能极大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富裕农民文化生活需求,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奠定物资和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培兆.以城镇化模式建设新农村[N].人民日报,2009-04-29.

2、周柯,王海杰.探索建设新农村的新途径[N].中国改革报,2009-02-26.

3、长兴大学生村官驻村联企推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注活力[DB/OL].人民网,2009-05-08.

4、梁达.关注新形势下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J].中国金融,2009(4).

5、郭海.反响农民工就业,出路总比困难多[N].中国经济时报,2009-03-12.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