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009-01-20王玉茹
王玉茹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即: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核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新课改;学习方式;转变
本次语文课程改革显著特征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被动的学习状态,改变偏重教师分析、讲解,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的现状,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三者交融的机制,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一、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就语文教学而言,《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改的根本要求。
二、教师转变角色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
如何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变成教学行为?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即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克服以往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和学习方式,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
在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作为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来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接受性学习、机械性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握教学改革的总纲: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的发展和人格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能否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关键在于能否成功转换教师角色。而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理念,从旧有的观念、经验、习惯和模式的窠臼中跳出来,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旨在达成有效教学,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转换角色,与时俱进肩负起创新教育的重任。
三、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核心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巨大推动力。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对教师的依赖性太强。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都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只不过是被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或束缚住了,未能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充分地展示自我,不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自主合作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渐渐消除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实,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如果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无论怎么改变都将无济于事。我们所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其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遇到困惑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以化解困惑;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提升认识,这样的引导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要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其影响比教师单纯的说教要深远得多。所以在语文的日常学习中,要努力营造自读、自悟文章的学习气氛,从而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积极参与到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去,亲自去探究、亲自去体验、亲自去感悟。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手段
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自己的求知欲,也就不会深入地去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流于表层和形式。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自己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由课始“带着问题走进来”到结课“带着问题走出去”,始终以问题来激发自己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和语文实践中去。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干的好办法。在教学中,主动提出一些疑点,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从一个问题中寻找多个答案,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己评价,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在课后反思时,要关注课堂的问题资源:如,这节课设计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一堂课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处理的。总之,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纽带。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群.《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 第19卷.
[2]喻天望.《如何转变语文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3]何素萍.《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
[4]李娜.《新课标下自主探索学习的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