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09-01-20冯晓萍
冯晓萍
【摘 要】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探究情境;探索空间;合作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众所周知,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他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带有本能性的行为,学生除接受式学习以外,还有通过探索和实践,获取新识。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学生探究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周详、细致、紧凑。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求,自觉地、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数学味和问题性”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沟通知识点间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科学的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二、立足现实创设条件,拓展自主探索空间
在新课标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力求能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创造一种宽松、舒适、和谐的氛围。通过精心创设的愉悦情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选择学生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明确探究目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创设现实生活问题的情境,找准现实生活的切入点,强化感性认识。以生活中的普通常识为起点,激发学习兴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立足现实生活创设条件,拓展学生自主探索空间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手段。
三、创设良好民主氛围,促进合作交流探索
在新课程教学中,数学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运用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会有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四个9所表示的数大小不同?学生就会进入已有的旧知识库中,通过讨论得出一系列不同答案,这样学生的旧知复习就是通过学生参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不只局限于数位的知识。同时运用开放题,导入新知。新授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学生的思维,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各方面的能力、各种技能都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力求创设一种小组合作协同解决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是平等的,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通过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促进互相合作,加速认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学习
总之,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
[2]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2年.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 2003年.
[4]美Robert.Marzano(张新立译).《有效课堂》2003年.
[5]郑金洲;《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