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
2009-01-20李锡海张亚奇
李锡海 张亚奇
[摘要]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但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谤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缺失、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低俗文化滋生蔓延。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在联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犯罪;预防遏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108-07
我国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大学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即大学校园文化。这些年大学校园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违法犯罪亦呈现出多发态势。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有,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增多?弄清这些问题,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弄清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必须对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有个正确的把握。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指在大学校园区域中,由大学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以及创造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本身的总和。一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大学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和各种教育服务设施等,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制度文化包括大学校训、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它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的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校园精神、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物质文化处于低层次,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也是核心层次。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教育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通过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的隐蔽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哲理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师的精辟讲授、在图书馆博览群书、网络信息的传递以及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课外活动等,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形成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校园文化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政策导向。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所以,大学校园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建立客观的社会认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并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互动性。大学校园文化存在于群体互动之中,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追求。互动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一种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在大学中存在并成为潮流。原因就在于主体对这种特定文化活动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当的智力因素,相近的学习环境,相仿的生理心理结构,相似的人生阅历,相同的社会背景,使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容易对许多“热点”问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从而使“热点”成为一种潮流。如从前几年此起彼伏的“老乡会”、“追星族”到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洋节热”以及持续升温的“考研热”、“考证热”等,都是大学群体成员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和互动的明显体现。当大学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能为全体成员认可时,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其具有不可低估的感召力。
3.规范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规、校训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学校中的物质环境、校风班风、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育人环境。它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他们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规范等已经形成T--种纪律和规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认可并必须遵守的评价是非曲直、调节约束行为规范的标准。可见,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二)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明确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必须要准确界定大学生的范围。所谓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里的高等教育层次包含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大学生犯罪是指由大学生实施的具有反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的行为。最近10年来,大学连续扩招使我国大学教育总规模迅速增长,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等教育迅速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呈现出“三多”的新倾向:一是贫困生群体日益扩大,二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三是“双差生”增多。尤其是“双差生”的问题非常突出,随着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下滑,大学校园内学生来源越来越复杂,降分录取的学生、成人教育的学生、民办大学的学生、各类培训学院的学生都云集大学校园。这些学生中,文化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学生占了相当比例。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已经不全是过去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精英型群体,而是逐渐向大众型群体转变。由此使大学生犯罪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犯罪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开始不断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7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犯罪类型多样化。过去,大学生违法犯罪以盗窃犯罪为主,小偷小摸者居多,大约占大学生刑事犯罪90%以上。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逐渐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10类400多种犯罪中,大学生犯罪已涉及到5类数十种。可以说,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个方面,除了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渎职罪、贪污
罪等)外,大学生犯罪的类型主要有:以盗窃为主的财产型犯罪,以谋财渔利为目的的传销、诈骗型犯罪,以强奸和卖淫嫖娼为主的性犯罪,以报复凶杀为主的暴力型犯罪,以抢劫、绑架和敲诈勒索等为目的的侵犯人身型犯罪,以封建迷信和“法轮功”等邪教为主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放火、投毒为主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犯罪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此外,大学生自杀案件亦时常见诸报端,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在大学校园里也哨然出现。可见,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犯罪类型呈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
2.犯罪主体扩大化。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从学历层次上看,由专、本科发展到研究生,甚至不乏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的28件34A中,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从性别上看,不仅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加,在对2002年被抽取的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名。在高消费和攀比风的影响下,少数女大学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之心逐渐膨胀,以追求高额金钱为内在驱动力、以享乐为目的,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从学校情况看,起初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学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2008年震惊全国的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皆说明大学生犯罪已经不再局限于普通大专院校以及私立院校;从政治面貌和平时表现看,以前的违法犯罪大学生大多是平时表现不好、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目前“尖子生”以及优秀党员学生堕落犯罪的已不少见;从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来看,犯罪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好的也有坏的,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是领导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犯罪的比例在增大,且以暴力、吸毒或者性犯罪为主,而贫困大学生或者农村大学生犯罪更倾向于侵害财产犯罪和参与卖淫活动等。
3.犯罪手段智能化。由于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一般都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智商普遍比同龄人要高,因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容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手段上表现出高智能性。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注意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犯罪中的作用。某大学一名医学博士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实施毒品犯罪,以其所学知识大搞制毒技术革新,在1993-1996年生产冰毒3吨;有的大学生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银行账号及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有的大学生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破坏现场,作案手段狡猾、隐蔽,妄图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大学生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加重了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4.犯罪性质严重化。从很多情况看,目前,大学生犯罪性质严重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已经由过去的一般性偷盗、打架斗殴和寻衅滋事发展成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投毒等恶性暴力犯罪,并表现出野蛮、凶残、疯狂报复的特点。大学生犯罪性质的严重化具体表现为:(1)犯罪手段残酷。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仁爱之心,往往使用惨绝人寰的手段实施犯罪,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如2003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罗卡娜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等。(2)犯罪突发性突出。大学生犯罪常常因为受到外来刺激而心血来潮,一时冲动,或者有机可乘时恶念顿生,冲动冒险、手段凶狠且不计后果,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逞一时之快,维护所谓的“自尊”和“人格”。(3)犯罪数额增大。以盗窃为主的侵财型案件在大学生犯罪中居于首位,以前大学生盗窃只限于生活用品及少量现金,近几年来发展到盗窃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有的还利用网络技术盗窃银行账号或伪造信用卡向银行提取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人民币。这种犯罪数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4)犯罪后果恶劣。很多大学生实施犯罪不再局限于满足享乐和刺激,而是逐渐转变为报复社会及他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积郁,所以犯罪的恶劣性越来越突出。如2008年云南某高校发生的罕见的侵害人身民主权利案件,对受害人造成的身心伤害难以想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
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互动性、规范性特征表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就其主流来说是健康的,是控制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其正面功能。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正是这些消极因素成为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功能。我国著名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认为,犯罪是“文化的产物”,“为了了解犯罪,必须了解犯罪发生的文化”。所以,只有弄清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和发展。从大量情况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犯罪增多的深层次原因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文化层面,它是由人文精神凝结而成的。人文精神关心人的需求,引导人从本质上去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并赋予其合理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倡导个体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祈盼人的主体眭的发挥,重视人健全的个性发展,关怀人对生死、信仰、幸福的终极意义,而这些都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所倡导的最终目标。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的好坏决定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因而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控制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
然而,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重文凭轻文化,科学精神缺乏。由此造成大学生中功利主义盛行与社会责任的冷漠,缺乏为公的思想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感到空虚无聊,没有充实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只想混个及格,求得毕业。失去精神寄托,这使其很容易寻求庸俗卑劣的刺激,促使罪恶的邪念侵入,当特定的条件出现时,就会造成犯罪行为发生。人道关怀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源所在。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珍视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强调无私奉献精神,缺乏人道关怀精神,是缺乏“人性”
的表现。有些高校由于只重视专业知识灌输和智力开发,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大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缺乏人道关怀,漠视生命的珍贵,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最终放弃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走上犯罪道路。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谈到刘海洋伤熊事件时指出的:“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为例,从习惯上说,这门课更多的是只被看作一门成绩,而非指导自己的活动的信念。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可见,人文精神缺失是当代大学生犯罪最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根源,应当予以重视。
(二)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主要指大学有形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等。大学生群体是充满活力、精力旺盛的群体,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易出现身心疲劳,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加大。先进的教学设施、齐全的生活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健康,能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烦躁情绪和不良心理压力,无疑可以堵塞犯罪空间。近年来由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很多大学现有的教学设施已满足不了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紧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恶化,相关娱乐设施更是缺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要。这种物质文化环境会导致大学生情绪失控,心理压力加剧,由此产生违法犯罪问题。
有些大学内部及周边环境“脏、乱、差”,建筑物密集而杂乱,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极易产生烦躁情绪,导致激情犯罪发生。由于校内宿舍拥挤,很容易引发学生冲突,出现大打出手伤人的事件。现在在校外租房居住已成为大学很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宿舍条件太差,学习和生活太不方便。由此导致学生过早接触社会不良环境,容易引发违法犯罪。有些高校运动场所狭小,娱乐设施匮乏,促使学生转而寻求其他不良活动方式,如沉溺于上网、打牌赌博等,因而引发不少犯罪的发生。还有不少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习室和图书阅览室,保障不了学生基本的学习环境,不仅束缚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增加了大量不安定因素,为大学生犯罪造成隐患。大学的保安措施不到位也是其校园物质文化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大学根本不配备监控设施,不能及时掌握校内治安情况,使很多大学生犯罪之后成功地逃脱了法律的追究和制裁,由此纵容了大学生犯罪的侥幸心理,这是造成大学生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制度文化是由大学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生文化,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周密考虑,需要引导和管教。但由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生源素质差别大,学生流动性增大,学校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大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使管理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如考勤制度,不准夜不归宿制度等。现在,有些大学生经常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甚至彻夜不归。有些管理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对此却不闻不问,疏于管理。由于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使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歧途。还有些大学只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管得了当面,却管不了背后,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学生以各种形式抵制管理工作。长此以往,校纪校规自然丧失尊严和约束能力,令少数学生有恃无恐,不断作出违纪乃至违法犯罪行为。教育管理者未尽职责可以说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个漏洞。
现在,不少大学的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用心于考研,或者在职读研,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管理。在教学岗位上的老师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更是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由此常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品质上有缺陷的大学生就会因失去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而作出越轨行为,甚至触犯国家法律而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学校治安管理人员对在学校发生的打架斗殴和盗窃行为不予重视,未及时调查处理,未将大学生的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必然使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上的疏忽。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漏洞、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纪处理随意性较大,都是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四)低俗文化滋生蔓延:大学生犯罪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是营造和谐校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文化元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大学校园有一种低俗文化正在肆无忌惮地滋生蔓延,由此严重破坏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和谐,造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正面功能弱化,引发了大学生潜意识中一些阴暗的东西,造成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不断增多。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大学校园也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有序的状态,走向变动、开放和无序。由于实行开放性办学,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农贸市场遍及大学校园内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社会上的腐朽没落的低俗文化乘虚而人,犹如瘟疫弥漫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腐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易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在许多大学周围遍布歌舞厅、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这些娱乐场所的经营业主们往往利欲熏心,深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迎合部分大学生低俗趣味的要求,大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反动等毒害腐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暴力文化和色情文化,由此刺激了一些大学生争强好胜、崇尚暴力及性渴求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和畸变,使他们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和通过与他人交欢释放性快感的观念中,这是导致大学生犯罪日益增多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现在,不管是高校图书馆,还是校内报刊书亭,都有大量刊登低俗文化的书刊、杂志,其内容十分低俗下流,无孔不入地向大学生传递黄色信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网络文化中,亦充满大量的色情内容。不少大学生直接通过网络下载黄色录像,在宿舍里观看,甚至私下交流。有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3000名大学生中,曾光顾淫秽网站的占46%。不少大学生因此沉醉于享乐性、刺激性的性幻想,终日精神恍惚,无心学习,最终抵不住诱惑,发生陛越轨行为,尽管校方一再明令禁止,但偷吃“禁果”者仍大有人在,而且呈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