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线软件产业带集群演化规律及根植性
2009-01-20吴义杰张震
吴义杰 张 震
[内容提要]江苏沿沪宁线形成了一个东起苏州周庄、西至南京浦口,总长约300公里的软件产业 密集带,集聚了5个国家级软件园区、14个省级软件产业基地,呈现出“一城三地五园一带 ”的发展格局。本文分析认为,沪宁线软件产业带的形成受“原发型”集群和“嵌入型”集 群两种机制的叠加作用,软件带最初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及交叉处形成软件产业点状聚集并向 周边地区梯度扩展,逐渐形成软件产业经济带。根植性是产业带社会网络的一个根本特征, 沪宁线软件产业带的根植性主要表现在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产业基础、独特的区位优势 和优越的政策环境。为增强带的“粘力”和吸引力,政府应建设好公平服务平台,健全创新 网络;同时鼓励带内的园区突出特色、分工配套、差异发展,主动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
[关键词] 软件产业密集带 形成机理“原发型”集群?“嵌入型 ”集群 根植性
中图分类号:F407•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73-05
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发展现状
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催化剂。近年来,江苏依托其雄厚的 经济基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软件产业呈带状聚集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沪 宁高速公路为主干,东起苏州周庄,西至南京浦口,总长约300公里,两侧向外延伸约50公 里的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1]该产业带包括沿江8市(其中苏南5市、苏中3市) ,带内集聚了5个国家级的软件园区、14个省级软件产业基地。[2]2008年,该产业带内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193.2亿元,占江苏省软件销售收入的99%,其中5个国家级软件园区实现售 销收入682亿元,占全省的57%。自2002年以来,软件产业带内企业的聚集效应十分明显,分 工配套关系紧密,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50%,沿沪宁线多个城市还形成了一城多园、一园 多基地的格局,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软件产业密集带。
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
1.高速公路沿线必然形成产业经济带
根据区位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该区域与其他区 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把相关企业的生产力要素吸引过来,在利益原 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3]沪宁高速公路最初于1992年6 月开工,1996年11月通车;2006年,投资90亿元扩建后的沪宁高速江苏段竣工后,全线8车 道,路宽42.5米。[1]58高速公路的建成和开通对产业经济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集 聚效应和回波效应。在产业发 展的初期,各种经济活动总是最先集中于高速公路沿线若干最具区位优势和吸引力的点位, 构成产业带发展中的“极垓”;当产业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空间上表现为以高经济密度 点位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波浪状扩散,并最终连接成带状区域经济带。
2.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
沪宁线软件产业带的形成受两种机制的叠加作用。其一是“原发型”集群机制,它是由于位 处高速公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及该地区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根据其独特的产业特色、科教 资源和社会关系,建立并加强企业、院校和政府间的联系所产生的集群;[4]其二 是“嵌入型” 集群机制,即由政府规划和建设软件产业园区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或是承接外 来软件产业转移所形成的集群,[5]如苏州工业园、南京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内都 建立了软件园集中区。沪宁线软件产业的集群有重要条件:首先,沿沪宁线制造业发达,是 中国重要的制造 业基地集中区,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轻工等重要支柱产业规模都居中国前列, 制造业总量占全国10%,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规模已突破万亿,形成 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周边设备、平板显示和现代通迅等优势产业,这为嵌入式软件的发展 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创新网络发达,沿沪宁线科教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和在校大学生 数量居全国第一,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名列全国前茅,是中国人才总量最大、人才最稳定的 密集区;最后,沿沪宁线经济国际化程度高,该地区利用外资连续多年来保持全国第一,产 业带内集聚了30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与印度、爱尔兰、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 具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沿沪宁线软件产业快速集 聚,最初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及交叉处形成软件产业点状聚集,由于回波效应,点状聚集由点 及片向周边地区梯度扩展,逐渐形成软件产业经济带。例如,南京以江苏软件园和南京软件 园为龙头,向周边扩散形成了徐庄基地、雨花基地、鼓楼基地、江宁基地和建邺基地等;苏 州以苏州工业园和苏州高新区为龙头,向昆山、太仓、吴江、沧浪扩散;以此类推,沪宁线 软件产业经济带逐渐形成,如表2所示。
3.沪宁线软件产业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经过多年的发展,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初具规模,带内已建有5个国家级软件园、14个省 级产业基地。产业带内各城市和园区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集群发展,在空 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城三地五园一带”的发展格局。[6]
一城:即南京以江苏软件园、南京软件园两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龙头,徐庄基地、雨花 基地、鼓楼江东软件城、江宁基地、建邺新城科技园等齐头并进,努力打造中国软件名城。 目前,两园多基地共有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集聚了900多家软件企业,占全市总数的87% ,重点发展通信、电力和管理软件。三地:即苏州建设嵌入式软件产业基地、无锡建设集成 电路(IC)设计产业化基地、常州建设动漫产业基地。五园:软件产业带内聚集了江苏软件 园、南京软件园、苏州软件园、无锡软件园、常州软件园5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08年 五大软件园实现销售收入682亿元,占全省的57%。一带:沿沪宁线正在形成全国规模最大 、发展最快的软件产业密集带。
沪宁线软件产业带的根植性
产业集群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系统,产业集群的经济行为根植于社会网络之中,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一个根本特征,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实质上是产 业集群拥有深厚根植性的外在表现。
1.产业集群带社会网络的根植性内容
在当前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极少数企业能够独立完成所有产品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 ,企业之间需要合作。同时,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必须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网络之 中,因为网络是一个产业带形成竞争力的基础,产业集群带根植于本地网络,网络的根植性 是指带内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当地社会关系、制度结构和文化土壤之中。[7]一 是在“原发型 ”集群阶段,带内企业要具有乡土性,绝大多数产业集群萌芽于本地,并在本地土生土长, 产业带内的经营者多数为当地人,雇员也多数来自于本地,集群内企业起步时主要利用本地 资源和满足本地市场,集群内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带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社会烙 印;二是在“嵌入型”集群阶段,带内企业具有扎根性,因为“嵌入型”集群的企业多是吸 引外资或是承接外来软件产业转移所形成,一旦扎根当地,就具有较强的非移植性,企业之 间以信用为基础形成稳定、固有的合作伙伴关系,它能有效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8 ]软件产业带内社会网络的根植性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文化的根植性:文化是创造信任、增强信心、创造各种诱发归属感的联系纽带。产业集 群可以凭借本地文化网络构建其竞争优势,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落户本地时,由于文 化的不协调,常常因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交易成本而处于劣势,最后不得不将企业当地化(雇 用当地人来管理该企业),文化成为一个产业带集群发展最深层次的原因。
(2)模式的根植性:我国的产业集群有几种主要的模式,如浙江温州以“块状经济”为主、 广东的珠三角以“专业镇”为主、河北清河以“传统性”为主、北京中关村以“混合型”( 高新技术)为主。
(3)产业的根植性:选择集群的产业往往有着厚重的地方特色和历史底蕴,如广东中山市沙 溪镇的服装生产基地和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基地都有着百年的产业基础。晚清时期,沙溪人就 以卖布为生,目前沙溪有70多个全国知名品牌,3500多家连锁店,中国十大休闲服 品牌中有8个出自沙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休闲服务产业加工链条。
(4)社会资本的根植性:社会资本是多种主体间多种关系结合而形成的网络关系。中国社会 是一个由人缘、地缘和亲缘关系交织而成的网络社会,在这一网络中,成员间拥有互补性的 资源和信息,在信任这一重要纽带连结下,产业集群结成有价值的社会网络,增加组织间的 联系渠道,增进相互信任和交流。因此,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成为一种具有稀缺性的经济 资源,同时又是一种具有要素配置功能的特殊资源。
2.沪宁线软件产业带根植性剖析
一个经济产业带的形成有其先决条件,包括产业特性和区位优势,如生产过程具可分性、产 品具可运输性及较长的价值链、产品差异化、健全的创新网络、多变的市场环境等等。但一 个产业集群业已形成,其社会网络是否具根植性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如果一个产业集群 缺乏社会网络的根植性,就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吸收当地社会资本的营养而根深叶茂; 相反,会因缺乏“粘力”而难于持续地发展。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的根植性是其核心竞 争力的根本所在,主要表现在:
(1)深厚的文化底蕴:软件产业是高智力、高创新型产业,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和较好的创 新环境。沿沪宁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是六朝古都、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扬州是 古运河城,明朝的沈万三选择苏州为投资经商的宝地,成为江南首富。改革开放以来,沿沪 宁线各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南模式”。目前,江苏有普通高等院校 115所,其中南京有38所、苏州16所、无锡11所、常州9所,沪宁线集聚了全省77%的高校和 科研院所,具备了极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和最具活力的创新环境。
(2)良好的产业基础:沿沪宁线是中国制造业基地集中区,集中了全国11%的工业制造能力, 拥有数量庞大、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制造企业群体,产业配套能力强。纺织、机械、化工 、冶金、医药等五个行业产值居全国之首,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主要地位的产品,其 中1/5的产品占全国市场前三位,有2000多项产品技术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 茅,200多 种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以南京为龙头,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 础,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周边设备、平板显示和现代通讯等优势产业。南京一直是我 国的电子工业重镇,是国家电子工业规划布局的重点地区,熊猫电子(714厂)、华东电子 (741厂)、三乐电器(772厂)和十四所、二十八所、五十五所等部属企业和科研院所分布 市内,这些条件使沪宁线具备了无可比拟的有利于软件产业集群的良好基础。
(3)独特的区位优势:沿沪宁线成为软件产业经济集聚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首先,沪宁 高速公路、312国道、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等交通干线密集分布,公路、水路、铁路运行 通畅,物流服务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其次,沿江八市全部拥有一类口岸,水陆联运、江 海联运便捷,航空方面有南京禄口、常州奔牛等机场,开通航线达80多条;再次,互联网建 设初具规模,无线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光纤网路覆盖大部分城市和乡镇;最后,沪宁线东端 的上海和西端的南京对产业带内形成强有力的辐射,苏州、无锡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 优势,享受上海的溢出效应和外部性,成为上海的后花园。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辐射 范围会更广,辐射力会更强,将越过苏州向带内更大范围渗透。
(4)优越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软件产业,优先发展软件产业,为软件产业 的发展制定了优惠的政策,使沪宁线软件产业快速聚集发展。首先,率先在全国开展软件产 业立法,于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为软件产业的集群发展 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环境;其次,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发展政策,每年设立3个亿的 软件产业专项引导资金,软件企业退税约占全国的21%;再次,争取部支持,开展部省合作 ,包括部省共建南京中国软件名城、联合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建成并开 通 中国第一个部省共建8条155M国际通信出口专用通道;再次,整合国家及省内各地区平台资 源,建立“江苏虚拟软件园”,构建全国最大规模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国最大、覆 盖面最广的苏南无线城市群;最后,依托江苏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与爱尔兰、印 度等国际合作,实施30万软件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江苏软件奖学金”,面向全国35所国家 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省内重点高校奖励优秀软件专业学生。上述政策和措施有力地增强了软件 产业带内集群企业的根植性和“粘力”,对带外企业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结论与建议
(1)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以沪宁高速公路为主干,东起苏州周庄,西至南京浦口,总长约 300公里;带内集聚了5个国家级的软件园区、14个省级软件产业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 发展速度最快的软件产业密集带。
(2)沪宁线软件产业带的形成受两种机制的叠加作用,其一是“原发型”集群机制;其二是 “嵌入型”集群机制。软件带最初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及交叉处形成软件产业点状聚集,由于 回波效应,点状聚集由点及片向周边地区梯度扩展,逐渐形成软件产业经济带。
(3)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的根植性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其根植性特征主要表 现在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产业基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政策环境。
(4)为增强软件产业带的“粘力”和吸引力,应强化产业密集带社会网络的根植性。作为外 向经济度很高的沪宁软件产业带来讲,只有产业集群深深地根植于本地,实现本土化,才能 成为培育当地新企业、吸引外资企业的“苗床”,持续提高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使外来 企业真正成为集群的一部分。
(5)沪宁线软件产业密集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一城三地五园一带”的发展格局,政府应制 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产业带内的园区突出特色、分工配套、差异发展,并主动融入到全球 价值链中;同时,建设好公平服务平台,健全创新网络,不断增强带内社会网络的根植性。
注释:
[1]钱钢,陶拯.区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与模式研究:基于沪宁线信息产业带的实证分析.科 学出版社,2007
[2]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江苏省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
[3]Porter M E. 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 iew,1998,(2):77-79
[4]李刚.试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基于自织组理论的观点.学术交流,2005(2)
[5]朱成晟.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以浙江嘉善木业集群为例.中国工 业经济,2004(3)
[6]江苏省信息产业厅.2008年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白皮书,2008
[7]蔡铂等.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创新发展研讨会,2 002
[8]郑文智.集群演化与区域产业的根植性.产业经济研究,2006(1)
(责任编辑: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