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反周期跨国并购
2009-01-20张明之
[内容提要]跨国并购是强势国家通过其跨国公司打造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手段,在跨国公司的“中国攻 略”逼迫下,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处于不利局面。跨国并购通常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通常与全 球经济的活跃度保持同步。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公司并购行为急剧减少情况下,2008年以来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反周期的海外跨国并购,符合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 是培育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跨国公司,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尝试。金融危机为民族企业低 成本跨国并购海外战略性资产和资源类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关键词] 跨国并购 反周期 定价权 产业控制权 国家利益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04-07
被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在各国联手采取多种刺激经济的方 案后仍未起色,引起世界性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和深远影响体现在:一方 面,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演变的趋势日益显著,给世界经 济和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与走势,对西方强势国家主 导的世界经济秩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令世界瞩目的是,在金融危机使全球公司并购行为 急剧减少情况下,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当前,经济危机尚未完全走 出低谷。如何有效消解全球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以战略眼光审时度势,变危机为历史性发 展机遇,通过海外并购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安全具有十分重大而紧迫的意义。
经济周期与全球性跨国并购
在跨国公司大规模兴起之前,国际经济关系的行为主体基本上是国家,主要是各国国内生产 布局为核心的生产体系,以及建立在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1]在全球 范围内进 行的经济联系和交往基础上的市场供给体系。各国国内经济主体进行的具体经济活动即使跨 越国界,也完全从属于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随着跨国公司 直接投资的迅猛增加,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在世界经济联系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 著,以至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行为主体已经趋向多元化,“其中有跨国公司、民族国 家、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和集团、国际经济组织等等,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 不同的作用。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跨国公司和民族国家”[2]。不可否认的是 ,跨国公司 已成为国际社会中跨国界经济联系和交往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和现代国际经济活动的核 心组织者。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形式转为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主,加速了生产过程的直接 国际化。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基于各国的比较优势在产业门类和产品种 类上的差异,能够在全球低成本地整合资源要素,在不同产业的价值链上或同一产业链的不 同生产环节实行专业化分工。
在长期的“达尔文”式竞争思维定势的左右下,传统的竞争方式导致资源控制的较高程度的 集中,进而形成大量的市场垄断行为和垄断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竞争呈现出新的 态势,垄断竞争与竞争合作并存,全球并购浪潮的涌动本质上是各国企业对自身和世界市场 的结构性调整,其行为动机具有很大的自主性,[3]但都是跨国公司对国际经济、 技术和竞争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反应。
跨国并购通常具有显著的周期性,通常与全球经济的活跃度保持同步。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 ,使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对企业的并购活动也产生周期性变动。[4]从跨国并购的 发展历程来 看,西方世界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这些反复出现的并购浪潮表明并购活动随着世界经 济的周期波动而表现出周期性。[5]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新经济的快速成长,1 996年全球 企业跨国收购、合并、兼并总交易额达2700亿美元,不仅兼并数量增加,而且兼并 交易额上 升了30%。1997年,全球有关的数据库所记录的并购交易达2.3万起,比1989年多一倍。199 8 年全球企业兼并数量和金额均是突破历史记录的一年,是名副其实的“兼并年”,仅仅美国 企业的兼并金额就达15000亿美元,而跨国和国内企业兼并、合并总额已达24 000亿美元之多 。进入1999年以来,跨国企业兼并更是—浪高过一浪。不仅兼并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声势席 卷全球,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兼并浪潮。2000年,全球并购浪潮达到巅峰 ,跨国并购案高达7894件,涉及金额11446亿美元。随着2000年春季全球 证券市场的科技股 价格的连续下跌而最终导致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灭,全球经济陷入紧缩,[6]至200 2年,跨国 并购案锐减为4493起,平均并购额8200万美元。到2003年,由于发达国家 经济持续低迷和世 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全球跨国并购更是降低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但下降趋势 已经放缓。在金融服务业公司整合持续不断、电信公司并购重新活跃、杠杆收购再度兴起的 推动下,2004年全球并购活动涉及金额达19500亿美元,较2003年大幅增加了40%, 跨国并购 有明显回升迹象,2005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更达25740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跨境并购规模约730亿美元,同比下降35%。
中国企业反周期跨国并购:战略布局ひ只蜃什价格冲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加速发展趋势,国际分工模式和产业链发生了深刻的 重构,贸易、投资一体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纵向分离和网络协同为重要特 征的全球生产体系逐渐形成。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跨国公 司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2/3、国际技术贸易的70%、外国直接投资的80%,已成 为国际社会中跨国界经济联系与交往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和现代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 织者。强势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集中度的提高,以及对某些产业部门的垄断控制 ,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已经占据了支配地位。不仅如此,强势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资本流 动直接扩大了国际金融活动,控制了全球性的金融网络。
在跨国公司的“中国攻略”逼迫下,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处于不利局面,其后果便是产业控制 权的弱化和财富分配权丧失,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以日化用品为例,美国宝洁公司利用其品 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挤垮了国内洗涤品企业,十大民用洗涤剂品牌几乎全线败北,仅宝 洁旗下的飘柔、海飞丝、潘婷、沙宣4个品牌,就垄断了60%以上的国内市场。在外资企业获 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国内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 缓慢,甚至在一些产业内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日趋加强, [7]民族企业迫切需要思考新的发展空间。
金融危机为民族企业低成本跨国并购海外资源类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跨国并购通常具有 显著的周期性,通常与全球经济的活跃度保持同步,这些反复出现的并购浪潮表明并购活动 随着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而表现出周期性。令世界瞩目的是,在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公司并购 行为急剧减少情况下,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明显加快。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恐慌 情绪以及经济衰退使得目前的资产价格被普遍低估;同时为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欧美国家 不得不降低对外国企业的投资门槛,美国能源部高官曾公开表示,欢迎中国对其石油和天然 气领域进行投资。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阻力陡然减轻。自2008年2月,中国铝业联合美铝以1 40亿美元收购力拓9%股份以来,中国企业进行了多起大宗跨国并购(详见表1)。值得一提 的是,中钢集团以9.02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的Midwest股权荣获《Finance Asia》和《Asse ts》2008年度“最佳并购交易”和“最佳交易”,中钢高层的战略思维、专业判断和执行能 力赢得高分。中国石油2009年上半年营业利润639.29亿元,同比增长19.1%;股东净利润 约5 05亿元人民币,实现每股基本盈利0.27元人民币,同比略有下降;总资产相较去年提高7.9% ;海外业务实现油气净产量5097万桶油当量,同比增长11.5%,占公司总产量的8.7%,对公司 的贡献率逐步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石油公司的影响。[8] 2008年中国 以并购形式进行的境外投资高达205亿美元,与2002年相比暴涨100倍,主要集中在能源、矿 产、工贸等领域。据China 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二季度中国并购市场活跃度与整体 规 模环比大幅上升,跨境并购规模明显增长,达114.84亿美元,超出一季度15倍之多。国内 经 济的率先复苏使得中国公司的资金量和并购热情,明显强于外企来华并购的资金实力和意向 ,[9]并且海外投资的目标从参股向追求控股转变。
金德尔伯格认为经济繁荣、经济危机和经济恐慌通过套利、货币的流动及转换、纯粹的心理 等等一系列因素在各国经济间传递,尤其强调国际范围内“金融市场之间的心理关联程度” 及联系机制,指出“资本流动的特征就是恐慌和狂热”,“泡沫与崩溃的国际传递似乎不是 一个经济法则,而更像是一种趋势”,[10]可见更多时候,金融恐慌、“羊群效应 (herd beha vior effects)”、信心危机等心理因素是金融危机传导的主导因素。后危机时代,中国企 业反周期的大规模跨国并购,不仅有助于避免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因汇率波动而造成的 金融资产贬值,完善我国的战略储备体系,为持续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而且有助 于提振全球经济的信心和活力,推动全球经济从危机中加速复苏,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影响 力。[11]
值得重视的是,中国企业对海外资源性资产的大规模并购,并非意味着可以延续“高投入、 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和政策原因导致的要素 价格扭曲,一些生产要素价格偏离均衡水平而被人为压低。然而,随着市场机制的功能日益 完善,要素价格受全球市场调节的程度越来越显著,我国经济已步入高成本增长阶段。客观 分析,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要素依赖和要素消耗基础上的,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能 源消费大国。当高成本的瓶颈制约逐渐产生压迫式影响后,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始陷入增长困 境。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使得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居于重要地位,“中国制造"产 品 最终定价权操纵在跨国公司手中,而且有被“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的危险。随着金融危机逐 渐 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沿海一些从事外向型加工贸易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贴牌生产的 小企业破产倒闭,这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使然。因此,这一市场结构调整的结果是资 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带来历史性契机 。
反周期的海外跨国并购,符合中国推行“走出去”战略,是培育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跨国 公司,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尝试。金融危机为民族企业低成本跨国并购海外战略性资产和资 源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鼓励有实力的民族企业利用金融危机导致的海外资产价格变动和 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开展海外跨国并购,不仅有助于开拓市场空间,获取战略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而且有助于尽快融入全球生产体系, 谋求战略性资源的定价权和关键产业的控制权,适时淘汰落后产业,实现国家产业安全;更 重要的战略价值在于,有助于增强我国在革新全球生产体系和重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 ,从而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谋求和实现更多的国家利益。
跨国并购目标产业门类的选择
Andrade,Mitchell and Stafford(2001)按并购金额对并购企业所在行业的相关性分析, 发现并购的行业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金融业、制造业、能源原材 料产业等是跨国并购的主要领域,而开拓市场、把握投资机会、获得竞争优势、获取品牌和 低成本资源等,都能够成为跨国并购的动因。
步入工业化以来,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国家经济增长中起着无可 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日俱增的能源消费缺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瓶颈和事关国家 安全与国家利益的核心要素。大宗商品(主要是石油、铁矿石和粮食)具有特殊的战略价值 ,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和国际政治交往的重要内容。遵循着这一逻辑,强势国家通 过影响甚至操纵大宗商品价格来主导全球生产体系。一方面,强势国家通过产业调整与升级 将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能源资源约束的转移成为强势国家控制世界生产最有效和 最隐蔽的方式,不仅降低了自身对大宗商品的依赖,而且发展中国家“不可抗拒”地、甚至 主动地进入强势国家编织的全球生产“网络”。而美国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态度是“只探不采 ”,全部依赖进口;日本则通过制定相关法律,规定民间石油企业有义务进行石油储备。另 一方面,通过操纵大宗商品价格来打压竞争对手日益成为强势国家的重要取向。以石油为例 ,冷战期间,美国就曾经通过在较长时期内压低石油价格,来遏制产油大国前苏联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球能源资源消费快速攀升,强势国家主要通过强势资本 控制上游石油开采公司的股权;通过先进技术控制下游的炼油产业;通过石油运输、销售渠 道控制石油的最终流向;而美元的策略性持续贬值,则是最深层的因素。2002年6月纽约市 场原油价格为24.29美元,2005年1月上涨到43.91美元,2008年7月更蹿升至147美元,6年 上 涨了5倍。铁矿石、粮食的价格走势也类似。油价持续上涨大幅度推高了石油消费国生产成 本,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增长率将回落0.2%、0.4%、0.5%, 发展 中国家将平均回落幅度高达1.5%,[12]而像中国、印度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受到的 冲击则更为惊 人。可见,控制全球大宗商品的分配与流向成为强势国家追求操纵国际经济秩序、主导国际 分工和全球生产体系的主要手段,发达国家的能源政治和能源外交,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受此 影响的能源地缘格局,便是这一手段的典型特征,严重影响甚至威胁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谈 判能力和发展势头。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客观上加重了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了发 达国家转移的加工制造产业,[13]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 高消耗为特 征;加上我国已进入消费升级阶段,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呈现明显加速的状况 。以石油消费为例,2005年我国消耗了世界上8.5%的石油,在总量上低于美国的25%的比例 ,但年均增长5%~7%,远高于不到1.5%的原油供给增速,2007年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 达46%。I EA《2006年世界能源展望》曾预计,如果现有政策不变,2004—2030间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 4 0%将来自于中国和印度。我国参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竞争的根本意义,在于争取国际市场的 定价权,以及市场交易、交割规则的制定权,摆脱国际资本的控制和操纵。
金融危机在带来巨大投资机遇的同时,也隐藏着众多不确定性风险。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和 海外扩张的实际成效来看,2008年账面投资损失超过290亿美元,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教训 弥足珍贵,值得深思。就投资的产业类别而言,对金融资本或金融衍生品投资的损失远高于 对产业资本投资的损失。在金融领域,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代际”差距无法在短时间内 消除。例如至2008年底,国家开发银行先后约16亿英镑投资和增持英国巴克莱银行浮亏超过 80%,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黑石、摩根士丹利、Primary基金的投资浮亏60亿美元,中国 平安238.74亿元收购富通集团亏损超过95%,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浮亏超过70%。航 空 公司的“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巨亏,主要因其投资都超出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的范畴。就 产业资本而言,中国铝业入股力拓,其目的在于阻止必和必拓收购力拓,增强在资源获取上 的谈判能力。尽管投资亏损额高达750亿元,但其战略价值仍不能低估,保障国家能源资源 安全的潜在收益也有待释放。[14]
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欧美主要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海外投资的安全和收益难以估测, 更何况多数国内企业尚不真正具备跨国并购和经营的实力,加上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投资 动机存在着显著差异,[15]因此,在国家层面,国资委应严格中央企业投资规范 ,以并购海 外战略性资产(如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和资源类企业为主,限制央企投资风险,尤其是海外 金融衍生品投资;产业投资意义上的战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是收购的重点。在企业层面, 有必要建立一整套海外并购的风险评估体系,做好长期战略资产配置,制定积极灵活的应急 预案,相机而动,从容应对市场波动。并且,跨国并购只是海外扩张的第一步,但远非最重 要的一步,消化吸收、战略整合和为我所用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通过跨国并购提升产业竞 争力,谋求产业控制权,有助于维护产业安全。
跨国并购与国际经济规则调适
既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导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和损害加重的主要因素。在全球化进程中,规 范与规则成为调节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杠杆,国际机制成为国际关系的现实范式。国际机制 是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各行为主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 和决策程序,[16]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 则,代表了 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对参与国际社会的国家是有影响力的;通过建立国际行为准则,规范 和制约国家的国际行为,在国际行为准则约束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国际机制的关 联效应使其能够奖励遵守国际机制的行为,惩罚违反国际机制的行为,从而确立国家的国际 机制活动空间。[17]大量现行的规范经济行为和协调经济关系的国际规则与制度, 是由美国在 二战结束不久主导或推动建立的,反映了西方统治精英的利益和价值观念,[18]尤 其是美国的 政治-文化观念和美国式的政治结构与组织原则。以美国为首的强势国家按照其国内所认可 的规则,为其他国家制定行为规范,并向其他国家提供公共商品,力求后者遵循这些行为规 范,[19]并谋求和维持世界领导地位的合法化。就当下的世界经济秩序而言,从18 50年的奥地 利关税同盟、1860年的英法贸易协定到欧洲联盟,由强势国家控制的贸易协定和国际组织作 为具有明确规范和目标的行为体,对主权国家施加越来越显著的影响,改变着民族国家的价 值认同和利益目标,使其无法完全自主、自由地制定其财政、金融和贸易等政策。例如,“ 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前的GATT虽然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但一直是制定全球贸易规则、推进 全球贸易 自由化的主要平台。WTO成立后,截至2007年7月,全球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达380个;进入2 008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53个WTO正式成员。主要受美国及其盟友影响甚 至控制的世界治理机构的控制力仍不断增长,例如自1975年起,G7/8逐渐成为协调西方乃至 世界经济的重要机制;在国际商业活动中受美英商法支配的法律体制始终占据优势。[ 20]
就中国企业海外跨国并购而言,一方面,受目标企业母国法律的严格限制,例如美国对涉及 国家安全、航空业、通讯业、金融业、原子能等领域的并购行为有严格的限制。例如,《埃 克森-弗罗里奥修正案》( the Exon-Florio Amendment)规定,外国公司欲并购的美国公 司如果涉及到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产业,该项跨国并购要受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特殊审 查;在航空业,外国公司对美国航空公司的收购不得超过25%的股份,航空公司的董事会成 员中美国籍的董事比例不得低于2/3,外国公司对美国航空公司的收购申请由美国交通部审 批。另一方面,更受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制约。由新兴国家企业发起的跨国并购中, 所遭受的政治阻力和“冷战思维”表现得更加明显。例如,2006年俄罗斯北方钢铁公司在安 赛乐并购案中功亏一篑,尽管北方钢铁公司在谈判中不断增加筹码,但安赛乐并不希望俄罗 斯公司进入欧洲市场。在这场跨国并购中,政治因素主导了谈判进程。再如联想收购IBM个 人电脑部门的案例中,美国先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跨12个部门组成的由美国商务部主持的 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对这项收购案进行审查。为解除美国政府的担心,IBM最后 被迫做出让步措施,包括禁止联想公司工作人员进入IBM在北卡三角地带的两幢研究大楼, 将园区内数千名IBM员工迁往他处,IBM不向联想提供IBM的美国政府机构客户名单。此外, 透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一些案例可以发现,欧美国家一些人至今仍然抱着冷战思维来 看待新兴大国的崛起,将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视为“经济威胁”,频频以知识产权、环境保 护、经济安全等为由设置障碍。这种以“冷战思维”来对待正常的市场行为和企业商务活动 ,违背了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原则,阻碍了全球性经济复苏。
随着国内市场、区域市场逐渐融入全球市场而成为全球市场的组成部分,全球生产体系发挥 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生产体系是以全球普遍接受的市场规则为基础,以现行国际机制 的有效运行为保障。尽管当下的国际机制明显不利于后发国家,强势国家对世界生产与财富 分配权的控制也必然会侵蚀后发国家的国家利益,但这仍然是后发国家融入全球生产体系、 进而在全球化时代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认同游戏规则,从中寻找有利的机会,更有助 于我国增强国际交往中的谈判能力,进而影响和改变这一规则。在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中 ,如果能切实有效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推 动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利于推动新一轮高增长,强化产业安全边界,增强在新的国际金融体 系和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尤其是要把握时机,通过跨国并购培育国家战略性资产,在 理顺国内市场经济关系、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等方面,我国应当发挥更为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ぷ⑹:
[1]尽管国际经济组织,例如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 行集 团以及洲际和地区经济组织,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全球经济运行,但与具有实体意义的国 家(国内经济主体以国家/地区为单位)相比,更多地是以制定规则、监督施行、经济协调 等方式参与,而无法真正成为全球市场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
[2]李琮.走向21世纪的国际经济关系.当代国际关系,1997(2)
[3]交易成本、竞争战略、组织学习、社会交流、资源控制等理论都可以被用来解释不同 种类的跨国并购动因。
[4]托马斯•E.科普兰,J.弗莱德•威斯顿.财务理论与公司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138
[5]文中发,刘军荣.跨国并购与经济周期相关性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8(19)
[6]尽管1997—1998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但并未引发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7]张明之,毛丰付.世界制造中心的缘起:基于区位竞争优势视角的解释.世界经济与政 治论坛,2006(2)
[8]陈雯,孙中元.中石油上半年盈利505亿元,海外并购促国际战略推进.证券日报,2009 -08-31
[9]郑昱.海外并购潮印证中国企业腾飞.证券时报,2009-09-14
[10]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金融危机史》.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156-182
[11]张明之.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战略性发展机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审视.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1)
[12]金柏松.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挑战.上海证券报,2005-09-08
[13]中国前几年吸引的外资中,大多数项目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消耗石油、铁矿石、 有色 金属等大宗商品。这一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强势国家摆脱了本国的要素依赖和环境污染,而 新兴工业化国家(NIEs)则陷入经济增长的要素瓶颈。
[14]2004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何以能在安哥拉的壳牌公司旗下18号油田50%股权的竞 争中 “后发而先至”,击败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专家指出:“印度主要考虑经济收益,而 中国政府则更多的考虑长远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能源安全,所以更舍得出高价。”参见:姚佳 威.中非关系,新障碍等待清除.南方周末,2006-11-09
[15]由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目标不一致,金融资本通常以实现资本的增值为唯一目的, 很少关注产业健康发展与否,因此很容易导致产业动荡。
[16]Krasner S D.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 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82,36
[17]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9-281
[18]Cox R.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996:246
[19]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9
[20]Sassen S.Losting Contral?:Sovereignty in a Age of Globalization.Ne 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12-21
(责任编辑: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