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社会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009-01-20张卫王振卯
张 卫 王振卯
[内容提要]目前影响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尚未出现见底迹象,未来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的经 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场危机引起了我国出口型企业、外向型经济、财政收入、 劳动就业等经济领域的波动,现阶段经济社会走势处于经济风险向社会风险泛化阶段。本文 提出,在经济波动背景下应重点防范与控制体现在劳动就业、劳资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社会 债务、要素分配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社会风险。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风险 社会风险 防范 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68-05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波动,经济社会 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我们认为,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应注 意防范与控制经济波动背景下的社会风险。
现阶段经济社会走势处于经济风险は蛏缁岱缦辗夯阶段
美国次级债建立起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体系,这一风险正演变为全面的金融风险,未 来有可能演变为全球性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国际上印度、乌克兰等国家出现 经济危机向政治危机泛化的倾向,成为2008年政治最不稳定的地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 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2月至2008年上半年)为流动性危机,第二阶段为信用违约危机,第 三阶段为利率市场危机,第四阶段为美元地位危机。[1]
在欧美,第一阶段,主要是金融风暴,银行倒闭,政府注资救银行。第二阶段,经济危机, 由于资本市场流动性缺乏,银行放贷谨慎,实体经济受到冲击,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倒闭, 另一些企业收缩投资,重新评估项目赢利与风险,裁减人员,减少产能,尽量减少负债,以 有限可控的生产确保生存。与此同时,政府继续实施经济刺激策,适当放松银根,并落实对 失业人员的救济。第三阶段,由于企业的倒闭和收缩,出现大量失业,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 。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金融货币政策,对中产阶级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减税和基本生活保障补 贴。第四阶段,实体经济出现复苏,农林食品、资源开采和基本建设及快速消费品行业经受 住了冲击,随着民众基本消费的稳定和逐渐增长,逐渐把赢利扩大,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在此 基础上逐渐复苏,投资项目继续开始实施,整体经济复苏。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国际经济经历的“百年一遇”的大危机。 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经济危机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由于以金 融衍生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衰退实质上放大了国际经济风险规模和能量,未来危机将从金 融、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政治 领域发生转移。[2]
全球性经济衰退的风险仍然存在,它引起了我国出口型企 业、外向型经济、财政收入、劳动就业等经济领域的波动。以江苏为例,2008年以来,全省 工业经济增加值总量平稳增长,增速呈逐渐回落之势。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 现增加值11058.89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上年同期(19.5%)回落3.6 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18.9%)回落3.0个百分点,比上半年(16.4%)回落0.5个百分 点。4—8月工业增 加值增速环比呈逐月回落之势,到9月份出现小幅反弹,增加值增速较8月提高2.2个百分点 。其中,8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12.1%,为今年以来最低点,较7月份回落3.0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则回落5.6个百分点。
经济危机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社会危机。[3]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蔓延扩散,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仍会持续,依靠经济高增长来维持全 社会对改革共识的做法越来越难,民众因为经济增长而对部分社会问题的容忍度也会逐渐降 低,社会风险相应增大。除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之外,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导 致的经济风险向社会领域扩散蔓延的趋势,控制经济波动带来的社会风险,提前采取预防性 措施。
经济波动背景下社会风险防范び肟刂频闹氐
1.就业风险
全球经济放缓对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型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广东、 浙江、江苏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一些中小型企业倒闭,甚至外资企业“弃企避债”的状况 ,部分大型公司缩减用人计划。江苏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由于受 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中不确定的因素,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双方明显失 衡。江苏就业压力处于2004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け1 2008年第三季度江苏劳动力供求总体情况ば枨笕耸求职人数求人倍率本期有效数102344811597360.88
第三季度江苏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13万余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求人倍率反映人才需求与 人才供给的比值,数值越小说明就业压力越大。从图1看出,2008年三个季度与第二季度相比,2008年第三季度私营企业用人需求下降幅度很大,达到4.66个百分点, 与 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93个百分点。就业市场持续萎缩,将出现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 贫 困人口会增加,加剧收入分化。中国经济下滑引发的企业倒闭、就业趋冷等问题必将与社会 转型期的各类矛盾叠加在一起,挑动各方本已紧绷的神经。在这种情形下,解决“中国问题 ”的难度在于:首先必须采取措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次又要及早完成 经济结构的转型——正是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影响。
2.劳资矛盾和群体性事件
经济波动导致企业生存压力增大,可能导致劳资矛盾的激化,引发群体性事件。政府推动宏 观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公众对个人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期望之间存在的落差,形成的“结构性 紧张”,成为劳资矛盾累积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有激化的可能。一是 要防止企业不规范的解雇行为。深圳某贸易公司东莞分部的50多名遭解雇员工,聚集在东城 劳动分局信访接待处就此进行投诉,东城劳动分局受理了该案件,并约定企业与员工调解。 二是要预防薪资矛盾。近期广东东莞一家玩具厂的部分员工因对合同到期后资方的补偿不满 ,500多人聚众集会,推翻警车,打烂设备。三是防止累积性劳资矛盾的爆发。近期重庆和 广东等地发生的出租汽车司机罢运事件尽管与经济波动并无直接关系,但也属于长期劳资矛 盾累积在特定情况下寻找发泄出口的案例。
ね1 2004年至2008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变化
近年来江苏劳资关系总体状况较稳定,但也有一定的积累。2007年,省社会科学院和省委统 战部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认为江苏来自劳资双方“不太和谐”或“很不和谐”的 比例占40.7%。2008年以来尽管我省并未出现较大影响的劳资冲突事件,但从广东等地发生 的事件来看,劳动密集型或出口加工导向的企业聚集的地区和行业,在经济波动的背景下, 必须注意防范劳资矛盾的激化。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主要发生在以下领域:一是,因农村征地引发的群体 性事件;二是,因城市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三是,因国企改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四是 ,因城市出租车经营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五是,因公民维权引起的以集体上访为主的群体 性事件;六是,因转业或复员军人待遇引起的集体上访或游行示威;七是,因民办教师权益 得不到有效保护引发的集体上访;八是,因腐败现象或安全事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从引发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来看,尽管纠纷类型涉及面越来越多元化,但核心诉求是经济利益。 [4]从原有的家庭、单位、邻里的利益纠纷,逐步扩展至劳动、司法、侵权、民族 宗教等多领域、多主体的纠纷。
3.社会债务风险
所谓社会债务实质上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不成比例的扩大规模,如银行贷款主要用于房地 产、金融投机,整个社会形成透支未来财富的状况,最终企业经济风险由社会和政府承担的 情况,这是经济风险向社会风险衍生的重要路径。美国引发这次国际经济危机的次级债,无 非是将一切债权及未来的现金流都做成标准化的证券以透支变现,这种情况短期内可以带来 巨大的利润回报,但由社会为私人投机者承担风险过大,实质上社会承担巨大的风险为私人 投机担保,必然导致日后大量的银行坏账。[5]
普遍负债会影响内需的扩大。2008年,省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江苏居民中因借贷而 缩减开支的居民多于上年,有31.0%的城镇居民购买了商品房,高于上年3.7个百分点;19 .0%的农村居民自建房,与上年相同。城镇购房居民中75.8%用贷款购房(2007年75.6%), 与 上年基本相同,其中57.0%的居民因贷款使平时消费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或多或少地缩减开 支,这部分居民的比例比上年增加了9.5个百分点。农村建房者中,57.9%的居民借钱建房 ,其中57.9%的人消费受到影响,比上年高出15.8个百分点。
4.要素分配风险
要素分配风险,来自于近几年来非均衡的向资本、土地等要素倾斜,而劳动力和技术对财富 的分配能力并没有显著上升。要素分配的倾斜政策对经济快速增长有刺激作用,但导致财富 分配的差距,降低了社会安全系数。
目前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较大,我们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私营企业主阶层一年的总收 入在20万元以上的达到20.9%,年收入在10万~20万之间的占27.2%,整个私营企业主 阶层中 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占77.4%,这个阶层中高收入者(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比例超过所有 其 他阶层中高收入者比例的总和。相比较而言,农民、工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构成低收 入群体,这四个阶层中,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比例分别占各自的92.2%、87%、98.2%和98 %,其中下岗失业人员中72.9%的人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
另外,通常情况下以房产作为财富状况的参考标准。社会各阶层中目前没有房产比例最高的 是农民工阶层、工人阶层和下岗失业者阶层,而私营企业主中70.5%的人购买了商品房,个 体户占58.3%,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占53.3%。这些都是购买住房能力较强的阶层,拥有一定 量的财富积累。
各社会阶层之间造成财富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利益分配原则向个别要素倾斜。私营 企业主、个体户等非公经济人士主要依靠资本要素占有生产利润,获得财富;中介组织从业 人员主要依靠技术和知识获得收入。而处于经济弱势地位的工人、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 人员主要依靠劳动力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健全的阶段,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倾 向增值速度快、流转效率高的资本要素,而忽视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的作用,这种要素间不 平衡的分配,必然会引起阶层经济利益关系的失衡,使弱势群体阶层产生“相对剥夺感”。
5.社会治安风险
经济波动背景下,最突出和直接的风险就是社会治安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1929年到1933 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导致美国的流浪人口达到200多万,由此引发了极严重的治安 问题,刑事案件不断增加。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社会治安稳定 的压力逐步增大,各种群体性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各类刑事犯罪、治安灭害事故处于高发 期,新的形势对公安工作包括治安巡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危机背景下,侵财类案件上升的可能性最大。目前全国诈骗违法犯罪活动有增多趋势, 其中通过上网、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的警情最为突出,发生频率加 快,手法不断翻新。
经济波动背景下防范与控制社会风险さ亩圆呓ㄒ
1.增强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努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主要是诚信意识与经营能力。要通过普法的正面教育和典型违法 案件的反面教育让他们增强诚信意识,倡导诚信经营,并想方设法走出困境,对因受金融危 机影响经营困难时也应采用合法的处理方式,而非一走了之。
强调依法处理劳资纠纷。企业员工、债权人等也应明确,自身利益的保护应依靠法律,靠闹 事等不合法手段解决不了问题,也是无理行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也要设身处地地想一 想,部分企业经营者受金融危机影响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2.遏制“弃企避债”事件发生
加强相关问题立法。针对“弃企避债”,我们应对的法律很少,仅散见于《公司法》等处, 条文原则性强、可操作性稍差,重事后责任,有的还找不到相关规定。因此在立法上对紧急 事项应重点前移,为提前遏制“弃企避债”行为提供法律支持,对规定过于原则的要细化, 增强可操作性,使企业经营者“弃企避债”时处处受阻,侥幸“弃企避债”的也会受到及时 的处理。
准确追究“弃企避债”的企业经营者的法律责任。这是对全社会而言的,通过追究逃避责任 的企业经营者的法律责任,给予恰如其分的处理,该行政处罚的行政处罚,触犯刑律的则追 究刑事责任,惩前毖后,使其他企业经营者不敢为之,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应与恶意逃债区别开来 ,大力支持,防止企业经营者因经营无望而加入“弃企避债”行列。
3.强化劳动力就业情况检测回报
监测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就业造成的影响,在各省设立劳动就业检测站,及时掌握人力资源 市场供求变化情况,为政府部门了解全省就业局势提供最新信息。在每一个地区确定两个县 (市、区),每个县(市、区)确定两个乡镇(街道),作为定点观察站,以人力资源市场 为平台,重点监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情况,具体包括招聘企业、招聘岗位、求职 人员、农民工返乡就业、外出务工、登记失业人员、困难群体就业、企业裁员等情况。
实行定点观察报告制度。市级就业工作情况变化,实行月报告制度。具体情况形成书面文字 材料,并于每月第一个工作日中午12点前上报。县级实行半月报告制度,乡镇(街道)实 行周报告制度。对当地企业存在的大规模裁员隐患、已经出现的大规模裁员现象、因就业问 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事件等情况要及时上报。
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税制改革向低收入阶层补贴
社会保障是克服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 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 宏观经济的均衡。[6]
在再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构建弱势群体的“安全网”。相关措施包 括:提高失业者、半失业者以及残疾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离退休金 标准,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提高城镇居民保障水平和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低收入 者阶层为重点,政府的有关福利要明显向最贫困者和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家庭倾斜;大 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举办各种慈善事业,为城乡无收入和低收入者提供社会救济,保障其 基本生活。
5.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强化服务型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把“促进就业”摆在公共服务的突出 位置。落实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加强对净增就业岗位指标的考核,确保就业总量的增加;进 一步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注重通过扶持政策,引导和促进就业,通过税收减免、贷款 贴息、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微型企业、非正规劳动组织发展,鼓励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 ,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进一步落实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公益性、面向全体劳动 者的就业培训,加强再就业培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再就业技能培训。
尽快形成统一的市场配置型劳动力市场。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使城乡劳动力能 够合理流动与自主择业,并使劳动力市场真正成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手段。 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全面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安排和城市化进程。
6.完善劳资双方协调机制
劳资矛盾的对话和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是劳资冲突发生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7] 在当前情况下 化解劳资矛盾,主要是要建立各阶层,特别是农民工阶层的利益代言组织,积极发挥工会平 衡劳资双方力量的作用。工会是劳动者的群众性组织,只有工会组织真正发挥了作用,当劳 动者权益受到侵犯时,与企业主谈判的不再是劳动者个人,而是整个劳动者的组织。另外还 需要通过完善劳动法制实现劳动关系的相对平衡。通过劳动法律规制,来增强劳动者的力量 ,形成相对平衡的劳资关系力量对比态势和机制,是预防和消解劳资冲突的重要对策。
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劳资矛盾协商机制,建立完善工资协商审核、协调、督查等配套工作机制 ,加强对企业工资集体合同合法性的审核以及平等协商条款执行情况的监督,努力扩大区域 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范围,劳资双方以及中间管理层的沟通协商可以扩展到可能引起 劳资纠纷的其他各个方面。把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调整劳资关系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把企业与职工之间自发无序的冲突 转化为合法有序的协商。
ぷ⑹:
[1]徐蔚.美国金融风暴及其产生原因探析.理论学刊,2009(6):49
[2]梁建国等.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及对我国的政策启示.中国流通经济,2009(2):74 -77
[3]邓伟志.金融危机的两重性:转危为安.探索与争鸣,2009(1):11
[4]张卫.社会风险发展趋势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 :112
[5]王建红.金融危机本质新解:资本过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83-84
[6]柳茂君.靠改革走出危机.社会科学报,2009-04-16:1
[7]王春玺.从制度入手构建非公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理论探索,2007(4):83-84
(责任编辑:张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