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颓靡”之辨
2009-01-19徐春华
徐春华
金融街在市场中口碑一直不错,但“活力百强榜”中,却没有看到它的身影。
金融街是在2000 年与重庆华亚现代纸业有限公司进行整体资产置换而形成的以商务地产开发以及租赁业务为主的国有控股公司。几年来多次进行股本增发和转增,并于2006 年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到2008 年,公司总股本已接近30 亿股。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多次进行并购,包括2008 年对华融公司的收购以及向北京金昊房地产收购剩下的1% 股权。
然而,根据2005 年至2007 年年报的数据计算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仅为1.10;而测算稳定性的变异系数显示,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稳定性偏低,整体表现缺乏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街近日发布了其2008 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其第三季度净利润为2.45 亿元,比去年同期下跌75.44%。预计,金融街2008 年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左右。
公司的相关人士曾向媒体解释其中原因:营业成本涨幅高于营业收入,故2007 年营业利润率较上年降低1.83 个百分点。齐鲁证券分析师涂力磊认为,金融街在2005 年和2006 年的投融资操作上比较顺利,但2007 年对于重庆大学城项目的投资成本偏高,加之大规模的扩张,对营业收入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2008 年各个季度利润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为此,公司曾解释称,业绩下降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内公司已销售房产开发项目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较少。同时,公司销售的产品多属于单宗大额产品,存在季度之间收入与利润的不均衡性。
对此,涂力磊认为,主要原因是这几年金融街都在“修东西”,从生产到销售要有一个过程,同时作为主业的租赁业务收入的周期较长,也是导致企业收入迟缓和波动的原因。对此,国都证券的研究员邹文军则认为,这与金融街的产品主要定位于高端的商务地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其成长性在2005 年到2007 年间增长比较缓慢,低于住宅地产的成长。海通证券的分析师帅虎补充道,房地产企业选择产品,要不就选择确定性比较强的商务地产,要不就选择成长性较强的住宅地产。金融街专注于商业地产,成效的凸显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周期性的角度来说,在短时期内,商业地产专注于前期的资金积累和持续发展,所以其收入的增长会比较慢。
对于金融街的经营策略,接受《新理财》采访的分析师普遍认为,是值得肯定的,不能仅凭三年内的营业收入指标来评判其活力大小,而应该放在一个更长时期内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