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趣谈
2009-01-18胡凡良
胡凡良
在批改作文时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误用、错用,甚至不用标点符号。我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应该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许多同学都一脸无所谓的样子,不就是几个标点符号吗,字又没写错,能明白意思就行。有些老师在让学生默写课文内容时,对错观念也只界定在字的对错上,而对标点符号却不闻不问。可别小瞧了这些标点符号,下面就让我给大家讲几个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吧——
话说明朝的时候有位姓张的有钱人,他钱虽多,可是老婆给生的都是闺女,直到70多岁了才得一儿子。张富翁非常疼爱这个独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一非,平时就叫他张一。两年后,张富翁病重,怕不久于人世,他想把家产全部留给自己两岁的儿子,但又怕女儿、女婿谋财害命,便写了一份这样的遗书: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张富翁死后,女婿便把家产据为己有,为什么呢?原来啊,这个女婿是这样认为的: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
后来张一长大了,他也看到了这份遗嘱,于是就把他姐夫告到了衙门。于谦当时审理了这个案子,他反复读了这份遗嘱多遍,又到张一家乡问讯了些关于张一姓名的事,于是断案让张富翁的女婿将家产归还给张一。姐夫不服,就向于谦讨个说法,于谦惊堂木一拍:“上面写得清清楚楚:张一非/我子也/家产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执。”姐夫无话可说,只得老老实实地把家产还给了张一。
于谦巧用标点,帮张一争取回来了属于他自己的财产,明朝的大才子解缙更是巧用标点救了自己的性命。
明朝永乐年间,有人给永乐皇帝进贡了一把精美的扇子,上面是天上白云朵朵,地下一条大河,群峰陡峭,高耸入云,一座城池显得孤零零的,有个人在河岸杨柳树旁吹着羌笛,神态专注。永乐皇帝挺喜欢这幅画,派人请来了当朝名士、大才子解缙学士,命解缙依画意题诗。解缙接过扇子一看,原来扇子上的画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的意境。于是他不假思索,大笔一挥,当场在扇子上题写了这首诗。可是由于疏忽,解缙书写时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给漏掉了。永乐皇帝拿来扇子一看,脸都白了,古诗中少了个“间”字,这不是笑话我没学问吗!于是皇帝老儿下令要治解缙死罪。解缙不愧为大才子,急中生智说,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诗,而是另外填写的一首词。说话他就当场吟咏起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永乐皇帝一听,还别说,是一首不错的词!永乐转怒为喜,夸解缙写得好,有学问,赐银压惊。
善于在“标点”上做文章的又何止古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大街上写上了这样的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很显然日寇的本意是: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第二天一早,这条标语就被加上了标点,变成了: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日寇大为恼火,没想到仅仅一个标点,意思就全变了!
法国文豪雨果在写完他的《悲惨世界》后寄给出版社,却迟迟没有消息,他很是着急,就给编辑写了封信,信的内容很简单,只有一个标点符号“?”。不久雨果就收到了编辑的来信,信上也只有一个符号“!”。不久,《悲惨世界》出版发行,轰动世界。雨果妙用标点的故事也成为文坛佳话。
陕西作家胡文亮耗时一年于2005年创作完成了世界第一部无字小说《。》,并悬赏14万元寻求破译者。这篇小说分五段,全文如下:
:?
:|
“‘……”
(、)·《,》
胡文亮曾给大家提示说,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百字左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内容高潮迭起,情节曲折动人。时至今日仍没人能破译出这篇小说,而有一商人表示,愿意出价140万再度悬赏破译者,你想不想去试试?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的作用是多么大啊。其实,我国古时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文章读起来很费事,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直到汉朝,我国才发明了“句读(音dou)”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现代我们既然有了世界通用的标点符号,同学们要学好、用好标点符号,可千万别再闹出什么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