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思想的一般影响和作用

2009-01-18齐小娟

科教导刊 2009年13期
关键词:网络文化价值取向

齐小娟

摘要由于网络具有覆盖广,交互性强,虚拟性,资源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和作用,本文试图从网络价值取向的概念入手探讨网络价值取向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并从正反角度探讨网络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思想的一般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网络文化 价值取向 大学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如何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使之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网络价值取向的利弊和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1 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由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介质构筑的信息载体,是面向公众、传播知识、解读政治、张扬审美、诠释道德、引领时尚、反映社情民意等的公共话语体系。它掌控着社会的发言权、引领社会及公众的审美追求、影响着大众的思想。它是随着网络的产生并依赖其发展的技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集合体,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它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特征。

(1)覆盖广。网络文化是网络催生的文化形态,它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超越了主流和非主流的文化界限,体现着不同阶级、阶层的特性、习俗,反映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不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文化层次如何,人们在网络上都是平等的。

(2)交互性强。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外在条件的限制,使人们之间的交往变得开放和自由,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的冲突和融合在网络时代成为可能,网络具有交互性的优点,网民可以主动获取信息,从而节省时间,使全球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得到了共享,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和成本,用户可以同时反馈自己的需求,这是报纸、电视、广播所无法比拟的,并且为民主的推广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3)虚拟性。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虚拟技术的基础上的,它是无形的,它的交流方式表现为知识、信息、声音、图像、文字,人们在上网时以非真实的形式出现,网民的身份是模糊的,我们在虚拟网络中平等相处,畅所欲言,随着三维动画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将创造出更加逼真的现实环境,形成新的时空概念。

(4)资源量大。网络的信息量非常大,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由于网络包容性强、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网络的信息资源包括电影、电视、音乐、文章等,并且许多公司把传统的文化加工成网络资源,例如中国的古典名著都已上网,随时可以读,网络电影、音乐之丰富是无法形容,仅仅电驴网上的电影就足以让一个人看几辈子。从网络信息库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和资料时,非常方便和快捷,这拓宽了人们的求知方式和范围,成为其全面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信息的窗口。

(5)传播速度快。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布、传播、接受是同时进行的,瞬间可以传遍全世界,网络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例如最先报道512汶川地震的是网络,当网络报道完几小时后,电视广播才有此类的消息,网络使每一网民都成为一名记者、一名信息传播者。随着3G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越来越方便、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便宜,这使得网络的主体青少年大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网络。

2 网络价值取向概念和特点

(1)价值取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谈,第一指主体的倾向性;第二价值有用性;第三行为的导向性。价值取向是体现为观念认识上的倾向性,具体为主体在实际活动中的行为;我们将价值取向定义为:在价值活动中,价值主体以内容与活动为选择对象,依据一定的外在条件与内在需求,对性质判定及具体方式方法的态度倾向性与行为的总和。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倾向性和个体差异性,网络价值取向指的是网民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介质所构筑的网络文化中,所从事的行为和活动具有的态度倾向、心理状态和行为导向的总和。从网络价值取向概念可以看出它具有双面性。

(2)网络文化的正面价值取向具有以下内容:网络文化具有追求真善美、弘扬先进文化,可以起到建设性和积极导向性作用。一方面我们通过网络创造出各种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产品,促进了社会进步,这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网络是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八荣八耻”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网络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比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更明显,现在新华社开办了新华网,人民日报社开办了人民网,河北省委宣传部也开办了长城网,作为与河北日报社、河北广播电台、河北电视台并驾齐驱的媒体机构。

(3)网络文化在具有正面价值取向的同时也有一些消极的方面:误导公众、宣传虚假消极的内容;践踏崇高和严肃、歪曲历史;唯利是图、丧失社会公德和良心,传播不良信息;制造虚幻空间、诱惑自我堕落等。以往我们党和政府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贯彻路线、方针、政策,这是一种单向的,而网络具有交互性,它使网民成为主动者,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好恶、意图、利益运用到网络,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进行误导公众、宣传反动信息、网络欺诈、传播网络色情、攻击党和政府。

3 网络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为我们开启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我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3.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推进了学习方式转变。大学生可以轻轻点击可以了解大洋彼岸的美国发生什么,通过百度搜到一切自己关心的事件,这有利于大学生对世界和国情的了解,以往大学生了解世界和新闻的手段是传统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由于高校中宿舍有电视的还是少数,我们调查的四所高校宿舍都没有电视;这使学生了解的渠道比较狭窄,图书馆的报纸又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广播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网络的发展使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各个高校都有数千台电脑使用,手机上网也越来越便宜,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网络提供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目前如新东方英语开发了许多网上课堂,可操作性非常好,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对以往的填鸭式学习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例如我们调查中石家庄学院的研究性学习开展就非常提倡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知识,有些图书馆就积极开发、搜集各种资源建立自己的资源库,这方面石家庄学院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就非常有特点。网络学习让大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文化使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丰富充实。对大学生来说,他们从网络中学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网络文化寓教于乐,让广大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但能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得到精神升华,在网络兴起之前我们只能通过广播、电视、CD 来看节目、听音乐,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看电影、电视节目、听音乐、再也不用花费时间去电影院、花钱去买CD,因为网络上可以下载数以千万计的电影和音乐。

第三,网络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养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网络,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社区,例如考研的学生在中国考研网结成一个小社区,他们在网络上相互交流考研的资料、信息,还有许多关心国家大事的学生经常上强国论坛,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在座谈中许多学生提到经常上一些论坛发表看法,例如有个学生在去年法国萨克齐总统接见达赖时,就在强国论坛发表了帖子交流看法,有个帖子提到家乐福的股东支持达赖为达赖提供资金,号召全国人民一致抵制法国货,像这种例子还非常多。总之,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学生变得自信、开朗、幽默,这有利于大学生现代人格的养成。

3.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中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也混杂着种种不良因素,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第一,网络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有所下降。网络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造成了严重危害。使西方消极文化对大学生的渗透加剧;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里所讲的那样:“在可能导致中国政治和社会动乱的诸多因素中,其中之一就是年轻一代接触互联网的增多。”网络信息非常杂乱,其中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西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主义这些通过网络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调查中显示34%的大学生接触过反动宣传并表示好奇进去看看,这些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销蚀的消极作用,尤其西方消极思想对大学生的渗透加剧,座谈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西方的生活非常向往。

第二,网络文化污染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许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而这些网络游戏大多是国外开发的,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西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使成绩下滑明显,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游戏,长时间置于电脑前的辐射和高度紧张中,会损害其身心健康,伴随出现视力下降、神经衰弱、失眠甚至虚脱;网络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备的特点,网络文化的交互性、覆盖广、传播快使它更加难以引导,网络使我们的舆论环境成为大染缸,而大学生又处于成长时期,各种社会知识、阅历还不成熟,所以网络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环境。

第三,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行为方式和社会理性的偏离。网络中充满了暴力,许多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例如红警、魔兽、CS等充满暴力的游戏,甚至有的学生到了痴迷的境界,忘却了吃饭忘记了时间,由于这些网络游戏具有互动性而且他们异常痴迷,他们把游戏中的行为方式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受西方暴力文化和我国传统暴力文化的误导,常常会因生活环境中微不足道的失意、生活挫折或哥们义气大打出手,做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与人交往感到无所适从,因而产生焦虑、忧愁、浮躁的心态,许多女大学生迷恋上网聊天,在聊天时眉飞色舞,下线后则感到自卑;这使大学生面对社会生活导致他们的行为和社会理性产生偏离。

本论文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为:200802015,项目负责人刘永涛)的阶段性成果,本课题由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宋元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2] 党静萍.如何应对网络时代.法律出版社,2007(12).

[3] 曹如中,郭华.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4] 洪超云.上网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1).

[5] 檀江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2).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价值取向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