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中苏两党民主政治改革的背景及发展差异之比较

2009-01-18刘晓东

科教导刊 2009年20期
关键词:背景

刘晓东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相继进行各自的体制改革。中国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苏联的改革措施由于与本国国情严重脱离,致使改革最终走向失败,并失去了执政地位导致亡党亡国。本文从背景和发展思路上的差异这两方面来对20世纪80年代中苏两党民主改革进行对比,从而对苏联的解体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产生新的认识。

关键词中苏两党 民主政治改革 背景 发展差异

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对比

1.1 历史背景对比

(1)中苏两国有着相似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中苏两国的历史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同的是,中国有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屈辱历史,没有资本主义的经历。而俄国有56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经历。相同的是中苏两国都有非常深厚的封建残余,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俄国的农奴制度,两国的社会生产力、现代文明程度、国家制度的健全程度以及公民的民主素养与参与意识都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无论是苏联民主改革的最终失败,还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尝试和探索,这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两国社会保留下来的浓厚封建残余产生的不利因素。中国民主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因为中国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之路,而苏联却忽视了这一点。

(2)中苏两国虽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都曾遭到严重挫折,但性质却有着本质区别。中国在1958~1976年间,虽然国家建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本质上没有脱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错误都是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从本国国情出发所进行的伟大探索。如果没有这近20年的艰难探索,就不会有后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苏联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重大失误则是原则性的,斯大林的“大民族”意识造成了后来苏联民族问题的激化;赫鲁晓夫的思想间接促成了后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产生;勃列日涅夫的执政风格,使苏共中央和苏联领导人彻底丧失民心;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的偏向直接动摇了苏维埃政权的根基。可以说,苏联几代领导人所犯下的错误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对苏共的执政地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1.2 两国内外部环境对比

(1)内部环境对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战略之后,80年代我国的各项事业均得到了恢复和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提升。轻工业发展迅速,以前那种日常生活用品限制供给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这一伟大构想,充分调动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庆35周年庆典,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扬眉吐气;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取得的优异成绩和中国女排史无前例的五连冠,中国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也使世界重新开始定位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经济全面下滑、社会发展停滞、思想顽固保守,社会日用品需求量增大而产量降低,百姓的生活水平没有任何改善;苏联几个时代积累起来的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一时期彻底激化;苏联民众与苏共中央之间、各加盟共和国与中央政府之间、苏共领导人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社会矛盾一触即发。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一些不良现象开始暴露出来,职务犯罪和社会犯罪现象逐渐增多,但随后中央开始的“严打”运动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设立,很好的遏制了这些不良社会现象提升的势头,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反观苏联,正是这一时期的民主改革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前途。以利加乔夫为首的渐进改革派和以雅科夫列夫为首的激进改革派势如水火,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左右摇摆、随后倾向于激进改革,完全没有考虑到苏联的社会问题和现实国情,教条、机械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偏向、社会制度的更迭。

(2)外部环境对比。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越南在非法入侵柬埔寨的同时,在北部湾和南中国屡次挑衅中国,中国随即进行反击,在保护了领土完整的同时也履行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所应尽的义务。1979年,中国和美国正式建交,结束了数十年来的敌对状态,以此为契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之后,大量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建厂,在促进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外国重新认识了中国。这一时期,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国际交流逐渐增多,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国际环境异常凶险。1979年12月12日,苏联违反国际法准则,悍然以武力入侵阿富汗,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受到了严重破坏;以此为借口,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拒绝参加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在147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有接近一半拒绝出席。1983年9月1日,苏联空军的苏-15截击机在萨哈林岛上空击落了一架韩国客机,造成了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这一事件随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里根总统上台之后制订了所谓“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深陷其中,这也成为了美苏争霸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可以说,后来苏联的解体在一定程度上与20世纪80年代苏联所处的恶劣的国际环境有着一定的关系。

2 发展差异

2.1 改革思路上的差异

(1)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确定改革开放政策,这29年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曲折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遭受了较大的挫折。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都是这一时期的亲历者,在曲折探索的道路上,他们对中国所出现的问题、所遇到的挫折都有着科学、客观的认识。在曲折发展中,他们把中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完美结合,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逐步走向正轨,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苏两国的发展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2)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改革比中国略晚,但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在民主改革的过程中却完全忽视了苏联国情和当时的社会基础。中国的改革虽然不像苏联那样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直接改革,但是重视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重视普通民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改革开放和大量引入外资和西方先进技术,使普通社会民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和执政地位。苏共中央只是在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最高领导层的年龄逐步降低,中央委员会出现了代表不同群体的声音。但是社会生产力的落后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富差距还在逐渐扩大,生活日用品依旧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民主改革取得怎样的成果,都将会被尖锐的社会问题所掩盖,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才是最大的“民主”,而苏联领导人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最终导致了民主改革的失败。

2.2 党在执政理念上的差异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监督的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监督相结合的执政理念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这个理念是正确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良性发展,而多党监督能够充分保障民主政治的实现,对中国共产党也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现在有个别人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党执政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像西方选举那样直接表现出民主。这些人的观点有些偏激,他们没有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更不了解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即便是被奉为民主典范的美国,也不具备绝对意义上的民主。它们的所谓民主选举出的总统和州长根本不可能代表广大选民的利益,他们是由所在大利益集团推举出来的代表,只会代表所在集团的利益;比如,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的布什,在其两个任期内的施政措施有多少维护到了广大美国民众的利益呢?因此,客观上说,一党专政和多党监督相结合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苏联共产党从一党独裁到多党制。苏联建国之后,始终实行的是一党制,没有民主党派。这种政治体制在建国之初的反击白军作战和卫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了和平建设时期,这种体制在苏联的弊端就暴露无遗。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历任领导人在失去了监督和制约的情况下,个人集权意识日益突出;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施政方针、执政理念等方面或多或少的都出现了失误,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全面停滞,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降低,广大民众对苏联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苏共的执政根基开始动摇。戈尔巴乔夫在完全不顾苏联尖锐的社会问题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和总统制,恰好进入了西方势力设计的圈套,导致了政权的最终丢失。

2.3 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差异

(1)对待前党的领袖态度上的差异。在对待党的前任领导人的问题上,中苏两国政府的做法大相径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逐步恢复正轨,各条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活动不断深入。在这种背景下,有个别人打着拨乱反正的幌子,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否定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主持下,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充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在反“右”扩大化和文革中受到冲击的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得到平反,重新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而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则全盘否定了斯大林,甚至否定了在卫国战争中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而后来的历任苏联领导人继续否定斯大林;而以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为代表的无数在“大清洗”运动中遭到迫害的苏联党政军干部却始终未得到平反。苏联政府的这种做法与中国政府的做法截然相反,因此也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2)面对社会问题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开始出现,职务犯罪、暴力犯罪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中国领导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央政法委的恢复和设立极大震慑了职务犯罪的上升势头,党和政府的作风得到了根本转变。而中央政府进行的“严打”斗争,有效打击了暴力犯罪,社会环境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这些成果都为后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更加尖锐的社会问题却没有深刻和清醒的认识,他片面的认为,苏联的问题根源在于苏共高层,只有在政治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民主改革,才能扭转社会不利局面,却忽视了社会犯罪的泛滥和民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低下所带来的危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反而动摇了苏联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中苏两国领导人对执政党自身认识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两国不同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何曾科.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 郭春生.社会政治阶层与苏联剧变——20世纪60-90年代苏联各社会政治阶层研究[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 [美]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伟光.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大数据背景下的直播带货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例谈“a/b”背景下的最值问题
学习任务群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改变与坚持
跟踪导练(一)5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你是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