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与应用
2009-01-18周鹏
周 鹏
摘要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传统教育法进行对比,认为其具备实践性强,教学效果好的优势。根据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案例教学的三种措施:案例引述法、案例讨论法及互位法,分别介绍其适用情况和运用方式,结果表明,案例讨论法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操作手段,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侧重于案例的选择及实施形式。
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讨论 案例引述 互位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所谓案例,是指为了研究与教学,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
在环境工程领域,许多课程,如环境规划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许多的问题均会触及较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容。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中,时间不长,不够系统和广泛,目前仅多见于环境法学课程,该教学手段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因而,探索扩大案例教学在其他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中应用的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C.C.langclell 1826~1906)于19世纪70年代首创的。该法主要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该方法注重通过巧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分析,以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改变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是一种创新型能力教学。
在讲授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尤其是涉及到环境方面的政策、经济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原因是该类学科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而学生没有相关的背景和经历,因而普遍觉得缺乏真实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案例教学法是应对这类课程的有力工具,它能使其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也得到相应改善。而这一结果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在讲授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课程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与适用性,如表1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的“案例”与课堂教学中的举例相比,虽然两者均要引入实例,但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诸如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甚至品德教育等教学任务,都是借助案例来完成的,而举例在一般的教学活动则处于次要地位;其次,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第三,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比举例中例子的涵涉面更为广泛,更为精致。
开展案例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教学内容上确立知识-案例-知识的循环模式;第二,教学组织上确立实践-教学-实践的循环模式。案例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案例教学并不是复制细节的知识与技巧,而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助下,学生借助精选出来的案例主动地掌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应突出重点,忽略细节,重点的知识就是案例。
3 案例教学法的形式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并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认为案例教学法可采取如下三种形式。
3.1 案例引述法
所谓案例引述法,即由教师确定授课内容,提供能揭示出大部分内容的案例,并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然后由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转入教学内容。该法比较适合于授课初期,由于学生对于这种方法尚未熟悉,因此需要花总学时数的1/4~1/3使学生适应该法。运用案例引述法授课,所提供的案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如果案例与授课内容相关性高,能够揭示出大部分的授课重点内容,往往能取得极好的效果,但这样的案例一般较为难得。实际授课过程当中通常是通过与教学内容有部分相关性的案例调动大家的兴趣,然后由此转入正题。需要说明某个具体内容时再提出与之对应的例子。
3.2 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为案例教学的主要方法,与案例引述相比,它对教师的备课质量、内容丰富性均有更高的要求。案例讨论法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在讨论或者辩论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深化理解。具体实施起来可采取如下步骤:
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和要求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认真阅读案例,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细节,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与处理案例中的问题;其次,讨论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再次,教师要及时发现分歧意见,引起辩论,促进问题讨论的深化。
案例讨论后一定要有总结和评价。教师对学生课堂上讨论的案例一定要进行梳理,去伪存真,及时归纳与总结,得出最终与理论知识相符的结论。通过总结,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案例归纳概论出具有普遍归纳性的知识,具体包括下列内容:该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及现实意义;指出各种观点之分歧并予以评价;对学生没有描述的或难点没有涉及的进行补充;表述教师本人对案例的看法。案例讨论法约占教学总学时数的1/2~2/3。
3.3 互位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后期,尝试完全由学生来主导课堂,即由学生替换老师,而老师当学生。具体内容如下:(1)自愿分组。在课程的第一节课上,让同学以自愿的方式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每个团队承担1个案例。与此同时,每个团队都要推选一位队长,由其负责整个团队的协调与运作。(2)教师工作内容。教学案例的收集与编写:案例应由教师提前进行收集、整理,从长远来看,应自主开发一套适宜“环境管理学”教学要求的案例集;向案例作业团队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3)小组工作内容。提前向全班同学提供案例复印件;小组分工完成承担案例的分析、讨论,负责制作成案例幻灯(powerpoint文件),并上讲台限时陈述、评论案例(20分钟左右),陈述点除案例本身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小组对额外的背景材料进行补充和丰富,设计题目,并主持同学进行讨论。由小组指派的主持人负责课堂控制,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案例讨论的记录与整理。案例讨论过程中鼓励“头脑激荡”与“发散性思维”,强调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知识的应用及联想。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对其发现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与讨论。
4 案例教学法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案例的选择
一般来说,好的案例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首先,案例的编选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来自于实际的职业活动。选择的案例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第二,所选案例应该已有公认的定论或结论,结果不能模棱两可。第三,所选的案例应真实可信,保证案例以“真实面目”呈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现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动机。当然,有时候为了加深教学效果,在不脱离现实的情况下,教师也是可以自己编写案例的。第四,案例本身要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选择的案例过于平淡简单,十分分明,一目了然,没有分析价值。
另外,案例问题也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设计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案例设计的思考题是案例应用价值的体现,是整个案例的灵魂。在讲解某一个具体的案例时,不是把整个案例的全过程全部展示给学生,而是根据案例的发展过程设计出不同的思考题,经过逐步提问、讨论,层层分析,环环相扣,直至把整个案例讲解完毕。
4.2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好的案例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然后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一般来说,所提问题应围绕着案例和课堂重点进行,并根据层层深入,难度逐步加大的原则展开。
(2)讨论。讨论法是案例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为了保证时间充足,班级授课的人数不宜过多,以 50人为上限。
讨论法有三种形式,讨论式,辩论式,研讨式。讨论式适合于刚刚学习案例分析而经验不足的学生。辩论式是案例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适宜于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对案例分析有一定经验的学生。研讨式是教师先提出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背景材料,指定一些参考文献或资料,学生完全以角色的身份直接参与活动,然后写出活动分析报告。最后,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全班学生一起研讨。这种方式的实施难度较大,只适宜于已系统学完专业知识的学生或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在职培训学员。
(3)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应把70%~80%的时间交给学生阅读材料、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全体学生辩论。教师布置案例、引导和学生讨论评价等时间应控制在总课时的20%~30%。
5 小结
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方面,在某些实践性及现实性较强的科目的教学效果方面确实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课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其中的课堂讨论和互位等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复杂,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第二,案例教学最大的困难便是开发和收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学案例。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资源已成为制约环境管理案例教学的瓶颈。显然,开发一套符合中国本土实际的环境管理案例教学资源库,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有待广大环境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田良,袁九毅.高校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中的案例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02.1:69~72.
[2] 张松.案例教学的实质、过程与实施策略[J].许昌师专学报,1999.18(4):110~111.
[3] 熊开荣,刘超.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 6):108~109.
[4] 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2007.27(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