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减税的背景: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之路
2009-01-18付伟
付 伟
摘要: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优化和调整我国税制。为了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形成的冲击,我国实施了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行结构性减税。
关键词:结构性减税;税制改革;背景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0-0176-01
1金融危机之前的税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整整10年的时间,我国的税收制度未做大的变动,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的变化,原来的税制已经逐渐与现实不相适应了,而且原来税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也更加显露出来,如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所纳增值税不予抵扣,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出现了企业“不改造等死,而改造找死”的情况,社会对税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原有的税制“动动手术”。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改革。自2004年以来,中国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按照这一原则开始渐进式的改革,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2004年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三省一市八大行业试点,之后中部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内蒙古东部五盟市和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先后纳入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指明了物业税改革的大方向,开征物业税的讨论自此提上日程,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并且部分城市进行了物业税空转试点;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极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2006年4月1日消费税税收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适当扩大了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同时对原有的税目、税率进行了调整;2007年1月1日起统一车船税,取消内外差别,同一天改革了城镇土地使用税;2007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案,实现了两税合一,宣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双轨制”已经画上句号,结束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从2006年开始,根据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增长,两次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上调,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同时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化,适时对进出口退税政策进行相应调整。这些税制改革和调整具有非常鲜明的结构性减税的特征,为全面的结构性减税定下了基调。
2积极性财政政策中的结构性减税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开始出现下滑,为了推动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发展,中央开始施行积极性财政政策,作为积极性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优化和调整我国税制,实行好结构性减税政策。结构性减税政策从而成为2009年税收新政的一大亮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结构性减税并不是全面减税,而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2]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从而达到税制内部结构的优化,以利于公平与效率的实现。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加快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步伐,既是税制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配合积极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结构性减税包括一系列的税费减免和调整的政策,其目的就是降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增强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能力,以刺激经济增长,给经济“供暖”。
结构性减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继续执行好新的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及单边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等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外贸发展,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车船税制度、改革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内外资房地产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税收制度,以统一税制,公平税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建设和教育发展。推进资源税制改革,适当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完善资源税计征办法,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法,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适当增加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 谢旭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J]. 求是,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