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元恺《画屏秋色•齐门秋感》赏析

2009-01-18陈桂清

古典文学知识 2009年6期
关键词:士绅画屏秋色

陈桂清

萧瑟东城曲,正承平,迁徙流离极目。齐女濠边,夫差苑里,惟闻悲哭。万井半,烟尘惊,一片弓刀满屋。见队伍旌旗簇,更毳帐胭支,柴车健卒。还觅高门旧主,重来版筑。

踯躅,宵行露宿,谁复问几家乔木。深巷驼峰,旗亭乳酒,成群刍牧。画角起,边声又吹,芦管声声续。便是武丘丝竹,肠断白花洲。马矢平填鹤市,难认苏台麋鹿。

董元恺(1625—1687),字子康,号舜民,江苏武进人。著有《苍梧词》十二卷,共收词作近七百多首,词风近于阳羡词派。他一生坎坷,顺治十七年中举,次年即因“奏销案”被黜,此后以布衣终生。他的人生际遇与诗词特征,我们能从尤侗《苍梧词序》中窥其概貌:“吾读董子舜民《苍梧词》而叹其合焉。董子以兰陵佳公子为名孝廉,忽遭诖误,侘傺不自得,于是西出秦关,东走粤峤,登大梁之城,泛小孤之渚,过咸阳吊祖龙之陵,入乌江哭重瞳之庙,陟夫椒问吴王之故宫,眺邺台寻魏武之迹,则有兴亡如梦,慷慨余哀者矣。然而家有田园,室多图史,佳妇比肩,并坐鼓瑟,乃至邓尉探梅,断桥对月,浮家洞庭之泽,销夏芙蓉之湾,弹琴而看文君,买钗以贻徐淑,李居士书藏金石,管夫人画擅梅花,人生乐事,莫过于此。而董子一于词乎发之,故以抑塞磊落之才,使飞扬跋扈之气,以嵚崎窈窕之遇,抒缠绵悽怆之怀。其为词也,或取诸骚焉,或取诸子焉,或取诸史焉,或取诸赋与诗焉,或取诸书与画焉。无不有也,无不似也。岂非哀乐过人,一往有深情者乎?或者谓:声无哀乐,词亦何能感人?试以《苍梧》一编,付之铜将军铁绰板一唱而凉风生,再奏而繁霜落,如听雍门之琴,莫不唏嘘泣下矣!又使双鬟女郎按红牙歌之,则彩云为之徘徊,青鸟随而翔舞,如明皇击羯鼓,四顾柳杏有不嫣然发笑者乎?”尤侗此序对董元恺的人生际遇与心境概括得十分精当。董元恺在顺治十八年因奏销案被黜后,纵情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游览中的怀古之思与现实中的怀才不遇之情交织在一起,一一灌注于词,使其具有了动人神魄的艺术效果。

这首《画屏秋色•齐门秋感》就是在苏州写下的一首动人之作。读完此词,能觉察到其苍凉幽咽的笔调中仿佛有骚人哀怨之遗。但深入地分析它的哀怨所自时,却“知其意有所寓,而莫名其寓意之所在焉”,幸好现存的词集评点为我们考索此词的写作背景及其寓意提供了线索。在晚清董康刻本《苍梧词》中,这首词的末尾附有范龙仙(即范必英)的评语:“此辛丑之秋也,转徙播迁,伤心极目,展对舜民此词,如绘郑侠《流民图》,可以入陈黼座。”范龙仙的评语点明了此词的写作时间,对词中的内容与心境有初步的概括,也为我们今天理解这首词的具体写作内容奠定了基础。

范必英点出此词作于辛丑之秋,联系董元恺的遭遇以及清初的史实,此词写于江南奏销案发生之后无疑。“江南奏销案”又简称“奏销案”,另外还有“抗粮案”等称谓,指的是清政府在顺治十八年,也就是辛丑年,针对江南士绅拖欠钱粮而发动的一场大案。因为种种隐讳,在正史中很难详细地了解到此案的具体状况,只能在一些笔记及诗文中窥见到它的一鳞半爪。董含《三冈识略》记载此案云:“江南赋役,百倍他省,而苏、松尤重。……大约旧赋未清,新饷已近,积逋常数十万。时司农告匮,始十年并征,民力已竭,而逋欠如故。巡抚朱国治刚愎自用,造欠册达部,悉列江南绅衿一万三千馀人,号曰抗粮。既而尽行褫革,发本处枷责,鞭扑纷纷,衣冠扫地。如某探花欠一钱,亦被黜,民间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夫士夫自宜急公,乃轩冕与杂犯同科,千金与一毫等罚,仕籍、学校为之一空。至贪吏蠹胥,侵没多至千万,反置不问。”记述的就是顺治十八年江南奏销案的真实状况。

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奏销案打击的重点地区是江南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并溧阳一县,董元恺此词“齐门秋感”所写的就是其中苏州当时之景况。此词调名“画屏秋色”,本名“秋思耗”,是吴文英的自度曲。后来王士禛嫌其名不雅,因吴文英《秋思耗》词中有“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之句,遂改名为“画屏秋色”。彭孙遹《画屏秋色•芜城秋感》后所附邹祗谟的评论中有此记载:“此调旧名《秋思耗》,阮亭易今名,取梦窗句也。”词题“齐门秋感”点明的是词的写作地点及时节。“齐门”是苏州城东北的一个城门,又名望齐门。因战国时吴国太子波,为解其妻少姜(齐景公的小女儿)的思乡之情,在苏州城东北门上造了一座九层城楼,以供少姜眺望齐国,于是这座城门就有了齐门、望齐门的名称。因此从题目可知此词写的是秋风时节作者在苏州齐门的所见所感。

词的上片写苏州在奏销案时的状况。以“萧瑟东城曲”开篇,奠定了全词的基本风貌。继续写到的“正承平,迁徙流离极目”则精炼地概括了现实的总体状况。本来“迁徙流离”是社会动乱时期才会出现,令作者意想不到的是“承平”时代也会发生。接着对“迁徙流离”的状况进行具体铺写,“齐女濠边,夫差苑里,惟闻悲哭”描述的是苏州士绅在这场浩劫中的遭遇。“齐女濠”、“夫差苑”分别运用少姜与夫差之典,均代指苏州。“惟闻悲哭”四字则道尽了受此案牵连的苏州士绅境遇之悲惨。在朝廷的严酷政策下,苏州城中到处都是哀鸿遍野的惨状。“万井半,烟尘惊,一片弓刀满屋”记载的是苏州城被破坏的状况,水井在这样的动乱中半数遭到破坏,卷起的烟尘中浸透着人们的惊骇之情,民宅内充满着弓刀之影。“见队伍旌旗簇,更毳帐胭支,柴车健卒”,更进一步描写奏销案中的军卒的行动,一片乌烟瘴气中,到处都是旌旗飘展,从此可见满清政府发起奏销案声势之浩大。“还觅高门旧主,重来版筑”,则是对奏销案中不法军卒对士绅的残酷迫害的真实记载,这两句所写的内容是军卒在占领士绅的房屋后,还要到处找屋主回来翻修房屋。这样的状况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确确实实发生了。这可从当时苏州文人韩菼的遭遇中得到印证。韩菼《有怀堂集》中《刑部尚书翁公叔元神道碑》一文,叙述了自己与翁叔元在奏销案中的惨状:“坐奏销案俱谪,公以隶卒,菼以官兵圈房,被迫辱俱欲死。后公寄籍永平,菼秀水,俱第一,亦俱黜。” “公以隶卒,菼以官兵圈房,被迫辱俱欲死”,讲到当时翁叔元因欠赋税而受隶卒之辱;韩菼则在欠赋之外还被牵涉进 “官兵圈房”之事,就是驻防官兵看中了韩家房屋要占以驻兵,在此等遭遇面前,两人几欲寻死。但更令人气愤的是,韩菼在被强占房屋后还要被迫翻修已不属于自己的房屋,在他的《己未出都述怀》诗中讲到:“破巢兵扑捉,勾租吏怒嗔。输租仍殿租,褫辱及衣巾。室毁还作室,督促旧主人。”自注云:“辛丑岁奏销案应连逮,时驻防兵圈占房屋,更代为修葺。”在“破巢”被占后, “室毁还作室,督促旧主人”,韩菼这旧主人还得被迫回来整修房屋。这些都是奏销案时在苏州发生的一幕幕真实情状。

上片描写了奏销案中苏州士绅的悲惨遭遇后,下片转入案发之后人们的生存状况及心境。“踯躅,宵行露宿,谁复问几家乔木”,家毁人亡后,有的人只能踟蹰街头,到处躲藏,以致宵行露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一些苏州士绅来讲,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谁还会去关心乔木的存亡。接着描写苏州民众的日常生活,“深巷驼峰”句中“驼峰”为驼峰形状的院墙,代指民居,此四字写的是苏州的街道房屋,一个“深”字,寓意深刻,不仅指巷子很深,也可能寄寓着受奏销案打击后人们的心灵上的深深隐讳。“旗亭”指酒楼。周邦彦《琐窗寒》中有:“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之句。“成群刍牧”原意应指成群的家畜。前两句写苏州士绅在奏销案的惊魂过后,徘徊于深巷的酒楼中,以酒浇愁。后句中写到的成群的家畜,或许是实指家毁人亡后家畜四处逃散,或许是承接前句而来以此比喻奏销案中遭受打击的士子,如刍牧一样,四散逃亡躲藏的情状。

猜你喜欢

士绅画屏秋色
秋色里的祖国
温岭坞根之秋色满塘
游漓江
到皖南
观海有感
浅析清末立宪运动前后的士绅政治转型
清代贵州团练与地方政治
对于士绅在“双轨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苍松秋色》
近代民教冲突中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