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区中小学教师研训调研报告
2009-01-18邢启明白云香郝英红
邢启明 白云香 郝英红
为深入了解海港区教师培训工作现状,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区教师培训工作,为教师提供更为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提高全区基础教育质量。笔者于2009年4月7日—4月30日对我区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为各学校负责教师培训的领导和学科教师,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教师研训的基本情况
1.教师整体素质和学历情况:小学教师的初始学历情况为本科14.7%、专科36.7%、中师47.6%、初中1%。通过学习进修,现在最高学历情况为本科71.2%、专科25.4%、中师3.4%。初中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上由33%上升到95%,学历提高的主要途径是省教育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十几年间所实施的在职教师的三沟通教育学历提高培训,部分教师是通过成人高考(党校,成大等)获得学历提高的,由于当时没有限制,教师所学专业与第一学历不符,与实际工作也不符,集中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心理教育和教育管理三个专业,而岗位需要的数学教育、英语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只有少数教师选择,造成目前从表面看,学历达标率高,实质上按岗位学历来要求,达标率偏低,造成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岗位专业水平偏低,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岗位学历不达标,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因此,新一轮教师学历进修将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提到教师培训的日程上来,省教育厅已下发了教师岗位学历达标的文件,目前在岗教师中将有1/2的人员要重新进入大学进修岗位需要的本专业本科学历。
2.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70.35%的教师参加过多次培训,26.16%的教师参加过一至二次培训,只有3.4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培训。这说明我区教师的培训覆盖面广、力度大、教师参与性强。
3.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高,要求迫切。56%的被问卷教师认为很有必要进行教师培训,14%认为目前应该搞,但困难太多,29%的教师认为可以试,逐步推进,只有1%的教师认为维持现状,暂不必搞。
4.教师最需要的是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指导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问卷调查显示,教师参加培训最希望达到的的目的是提高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最迫切要求开设的课程依次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育理论,希望的培训教学方式为观摩优秀教师示范课52.7%,研讨式教学14.6%,专家指导下的专题教研科研11.4%,专题讲座8.2%,教学实践及考察和系统授课各占6.6%和6.2%,可见教师最需要的是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指导和一线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观摩优秀教师示范课,倾听专家评课和全体听课教师的互动教研,直接参与其中,能够了解得更深更透,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最终惠及学生。
5.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教学需要已逐步成为教师自身需求。
6.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情况:有68%的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后还笔耕不辍,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教育故事、课堂实录、案例等以论文、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文章等形式发表,发表作品在国家级刊物上占17.2%、省级23.9%、市级7.8%、区级9.4%。
7.教师学习愿望强烈,普遍希望通过读书学习等各种渠道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调查来看,有87%的教师平时都喜欢阅读指导教育教学实际类书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本研训效果欠佳,研训制度呆板
调查显示,许多研训活动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上。教师认为,现有的研训活动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多于实际操作、教师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收获等问题。许多教师反映,校内教研活动大多只停留在对所教课程内容如何处理或对考试试卷的分析和讨论上,“专家引领下的校本研训”是一种奢望。在校内研训的质量、深度、频次、方式、效果等方面,存在校际差异。
大多数学校规定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周一篇教学反思或随笔,教师认为,过死的教研制度只会流于形式,易造成重数量轻质量、重频次轻内容的结果。不少教师希望合理安排教研时间,最好不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
2.多数教师渴望参加培训,但对现有的一些培训不认可
虽然不少教师渴望参加培训,但有的研训活动并不能切实地给予教师指导和帮助。有的教师认为,现有的培训活动走过场,具体表现在时间紧张、内容不具体、活动方式单一,没有互动,教师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等。对于“参与式培训”,多数教师没有经历过。对于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受访者普遍反映,少数教师确实优秀,但也有一些教师水平不高、难承重任。
3.教师工作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搞教研
调查表明,虽然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得到很大提高,但教师的整体素质状况仍不容乐观。负责研训工作的领导普遍反映,教师素质越低,培训难度越大。许多教师也承认,自身知识欠缺或老化,教育观念落后,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很难通过一两次培训转变过来,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压力大,力不从心。
4.研训评价方式不合理
目前的教师研训评价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经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学校的常规检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把检查结果作为考评教师的依据,多数学校的检查记录中只有几个简单的数据,缺乏对问题的分析和改进措施,多数学校没有把教师参加各级研训的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之中,教师积极性不高,使教研活动大打折扣。
5.培训后服务不到位
事实上,从学习到应用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很多情况是培训时没有讲到的也无法讲到的。这时就需要有人“指点迷津”,否则辛辛苦苦见识到的一套理念和方法会日渐荒废。请来的专家或是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就走人;校内培训活动,只是进入到宣讲或基础训练的层面,没有一套完整的训后跟踪服务系统来保证培训效果。
6.环境支持不够
一些学校认为,培训效果取决于培训者培训的内容、方式、个人水平,培训后就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想看到教师的表现有没有长进?素质有没有提升?而忘了辅以制度上的支持,没有营造相关的氛围。然而,再好的培训,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支持,也无法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三、教师培训工作建议
1.加强培训者培训。各个学校都希望教师参加培训,而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讲师团和个人选修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是培训者,政府应该加强培训基地——教师进修学校的资金投入,让教师进修学校的研训员在自我培训的同时接受高层次的培训(脱产学习、外出考察学习等),使他们每人都胜任培训工作,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师,为全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贡献。
2.学校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场所。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个人选修课程的开设是否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一方面是校长管理理念的问题,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另一方面教师培训要立足于学校,因为学校更了解教师的素质,更能够为他们提供需求,要弱化其他形式的培训,给学校留有更大的培训空间。
3.把教师阅读教育专著定为教师自我培训的重要内容。要培养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培训,其中阅读教育专著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把此内容纳入到教师教育规划中。
4.建立区域性学科教师学习共同体。由学科教研员和培训部专任教师牵头,每月一次,要带着项目组织活动,目标要具体清晰,着眼于解决问题,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可采取名师工作室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发挥进校的职能作用,二也可促进校际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带动弱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