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困生”转化的几点体会
2009-01-18赵慧英
赵慧英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工作中班主任要把每一位学生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把学生中存在的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班主任还要树立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意识,让每一名学生在平等关爱中成长进步。
一、由一档节目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笔者在电视中看到这样一个节目:某台举办了一场大型文艺晚会,观众席上高朋满座、宾客如云,人们都在期待着一场精彩的演出。令人惊讶的是,表演节目的竟是一群弱智儿童,他们虽然表情有些异样,但同正常的孩子一样载歌载舞,观众们都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地鼓掌、喝彩。看到这里,我内心一震:身为班主任,我也曾组织学生参加过各种表演活动,但为了能够表演出彩,每次总是挑选学习优异且聪明、漂亮的学生,而那些学习成绩差、淘气的学生一律被排除在外。班主任总是想方设法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出来,但煞费苦心营造出来的“完美”,却深深伤害了一部分学生稚嫩的心灵。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困生”也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关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切切实实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二、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人的心智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发育成长的,由于某些环境因素,一些孩子成了“学困生”,分析起来,笔者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育观念陈旧
在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有些教师认为“学困生”是“朽木不可雕”,认为转化“学困生”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因而对“学困生”产生漠不关心、放弃甚至歧视的现象。这无疑是给原本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雪上加霜,使“学困生”的学习越来越困难,加剧了两极分化。
2.“学困生”被视为“累赘”
说实话,“学困生”确实让人很无奈,纵然使尽万般招数,也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希望。作业完不成,祸事少不了,处处让班主任感到一种沉重的负担,管教这样的学生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再加上迫于上级的质量抽测压力,“学困生”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老师的心头之患,怒斥、责骂、惩罚便接踵而来。老师长期的冷落,会使这些“学困生”心灰意冷,厌倦学习,长此以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便会一落千丈,学习起来也会越来越困难。
3.“学困生”缺乏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地克服困难相联系。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加大,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情感较脆弱,害怕吃苦,作业马虎,遇难不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愿钻研知识的内在联系,自暴自弃,严重影响了智力的发展,久而久之,成了“学困生”。
三、“学困生”转化对策的尝试与研究
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课改的今天,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既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课改中必须解决和攻克的难题,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通过课改实践来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与方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因材施教,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全面实施课改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天赋和培养价值,关键在于教师要按照学生早期所表现出来的天赋和个性特征,采用灵活的、能被他们所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之处,正如一位教育家讲的:“人无全才,人人有才,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在教育过程中,我尽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安全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分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愿望,让学生们尤其是“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以“爱”动其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个学生在被打入“学困生”的名册后,在自我评价中所形成的心理压力无形中加大了许多。他们由于心理失衡而感到孤立,无所适从。此时,班主任如果能给他们一颗真诚的心,一片炽热的爱,还愁他们不会有思想上的改变吗?班主任要尽可能用心帮助和理解“学困生”,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缩短与他们心理上的距离,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一旦与他们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他们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3.树立自信,增强“学困生”的学习意志
要让“学困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就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他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自信。”在平时教学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中,我总是有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对做得比较好的“学困生”进行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后来,除了表扬以外,我还进行奖励,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在班上开个隆重的表彰会,除表彰优秀学生外,重点对学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大力表彰,也让他们站在领奖台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燃起他们心中自信的火焰,使他们能满腔热情、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学困生”也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也渴望进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围城,让他们也在学习的乐趣中放飞心灵,实现理想,切切实实地由“学困生”变为“学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