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深入了解,拓展视野,培养兴趣
2009-01-18窦凤芹
窦凤芹
避暑山庄依山傍水,气势恢弘,见证了清廷当年的文治武功。在清代,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他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罕见的历史遗迹。它总面积约564万平方米,为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其整体设计体现了“集天下景色于一园,移天缩地于一方”的思想,兼具南秀北雄之美,蕴涵中华一统之意。自康熙、乾隆两朝,历时89年,建成124组建筑,其中由皇帝命名者有72景,总建筑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我们作为承德人,知道它是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提起承德避暑山庄,骄傲之感不言于表。山庄附近的人们几乎每天去那里锻炼、遛弯、活动、观赏,可是,有多少人去深入探究一下它的内在含蕴和历史意义呢,校本教研给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平台,给学生们开拓了一条宽阔的,快乐无比的学习之路,让我们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去了解山庄中的每一处景观。在教学中,不但是学生在发展,教师也在同步发展。
一、内容涉猎广泛,学生乐学,广学
一个人不可能走遍天下,览尽风光。如果有个风光集中、景物荟萃的地方,一览知天下,那可是人生一大乐事。避暑山庄周围奇峰异石及12座寺庙,犹如众星捧月般把她围起。乘机凌空俯视,那纵横交错的山岭溪谷;那绿草如茵的广阔草原;那错落有致的湖泊洲岛;那星罗棋布的亭台楼阁,真像中国地理版图一幅“缩影”。步入山庄游览,那湖岸垂柳婆娑飘舞;那洲岛古松涛声袭耳;那水中游鱼成群结队;那林中百鸟鸣唱不息。在教学中,我们有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山庄进行研究,学生们不但在网络里查找相关资料、图片,了解它的建筑年代、建筑风格、不同时期的历史意义外,还亲自实地去观察、鉴别、欣赏,用美学的眼光去欣赏,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学到的不仅是书本里的那点知识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他们眼界大开,回过头来,再看避暑山庄的时候,眼前应该是“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我教学楼阁建筑,就布置学生们查找文津阁的相关资料,因为它是藏书阁,学生们就会立刻想到我国还有那些藏书阁,在哪建筑于什么时候,现在是什么样子。查到关于文津阁的建筑风格,它的琉璃建筑特色,又关联很多,在山庄及周围,那些琉璃建筑最为壮观,琉璃建筑的那种富丽堂皇的感觉一定会吸引着学生去亲眼见识一下,由此他们还会查找关于这方面的很多资料,走访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等,多途径、多渠道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课堂上的拘谨,让学习变得不拘一格,让知识如水涓涓。学生乐学、善学、合作学,学习兴趣大大增强,整理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语言组织严密,学生选择说,会说
搜集好了材料,整理好了,因为每一处景观都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太多,而且会出现各种史料记载不同的情况,这样的话,学生和教师同样要去深入考究,谁对谁非,一经确定,就会产生一种欣喜之感,那是一种收获的喜悦。课堂上交流,因为时间的限度,资料的不同,大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了解到的独特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学生们认真倾听,有选择、有次序、有条理、有重点地去介绍自己辛苦搜集到的资料,为了汇报好自己的课下学习成果,他们除了筛选之外,还要组织精炼的语言,在课堂上,甚至出现抢答、争议等,这就说明学生通过活动,愿意展示自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语言的组织能力同样会大大增强。
三、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善思,能动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除了搜集整理了文字资料外,有很多学生还整理一些烟雨楼,文津阁,各个藏书阁的“图片集”做成小册,编排成画报,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美”不就体现在其中了吗?还有的学生以列表的形式做了楼阁对比表,比较出了琉璃建筑的设计方式,建筑年代,建筑地等,一目了然。很多直观,科学的方法都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的。这种积极的、全方位的学习方式就是我们所要提倡的,也是最有利学生发展的方式,会让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