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个体心理健康 构建整体社会和谐

2009-01-18王晓玲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个体心理健康心理

王晓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充分说明我们党己经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关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从系统论的方法论分析,和谐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协调有序的表现,系统内部诸要素协调有序,系统就会运行平稳。社会是由单个的人构成的,是由人及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和谐社会归根结底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心理和谐的直接体现。

一、和谐社会命题的心理学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只是一个口号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阶段的问题,其提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确轨道和建设发展的持续目标。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的生存环境和谐、生活和谐以及心理和谐。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又是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条件和保证。所以建设和谐社会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要。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温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社会问题也在滋生,如由于压力过大、节奏太快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精神领域需要出现的文化匮乏问题,进而带来的信仰危机和精神依托的问题等。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当物质需要获得满足后,人要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正符合我国的现实问题,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健康心理为基石

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良性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成员的积极努力,且直接受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可以说,心理健康的社会个体构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群居基础保证。反之,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其中每一个体良好心态的形成。

当今,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科技不断的创新,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剧烈变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个体所受到的各种压力持续交互作用,积之成疾,聚之成患,心理异常、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群体性发生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个体心理失衡导致人际冲突并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现象屡屡发生。据有关部门对中国22个城市的调查,少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中学生与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检出率达16%。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4年9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成为我国1534万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全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显示,在中国负担较高的20种疾病中,精神疾患占了5项,分别是抑郁、情感疾病、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自杀。精神障碍造成的负担,在目前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中国各种精神疾病所致的劳动力丧失,占全部疾病及外伤所致的残疾和劳力丧失的20%。大量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患的人群的存在,犹如“隐形炸弹”,一旦遇到刺激,哪怕在正常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刺激,都随时会爆发为杀人、放火、投毒、毁坏财物等恶性事件,产生难以想象的恶果。

心理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障碍,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一种社会呼唤。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三、维护心理健康,促建和谐社会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上的完善和谐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潜能得以实现,社会功能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对生活持积极乐观、开放、现实、辩证和通达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是乐观向上、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又是和谐社会的客体。所以,充满活力的心理健康的人必然会使整个社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

维护心理健康就要从个体心理的整体构建入手,从心理系统的每一要素特质出发去分析,使构成心理的知、情、意等要素及整体的心理面貌个性都能达到融洽、和谐。

1.维护心理健康,就要完善认知、增进智慧,消除不合理的观念,提高个体认识的水平和社会认知的能力。作为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的认知总是有局限性的,人的认知观念和思维模式也总是有着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方面。不合理的认知就会使我们的认知失真,从而产生不良情绪情感,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长久的不良认知,就容易形成个体不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和人生观,形成不良心理倾向,这将对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的认知产生歪曲的影响。所以不良认知是心理异常的根源,维护心理健康,首先要完善个体的认知,形成正确合理的观念。俗语说“通情达理”,笔者认为“达理”才能“通情”。一个人有了正确合理的认知,才能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解释、评价所遇到的生活事件,遇到事情才能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如此,必将有利于个体间相互关系的和谐,也将有利于个体在社会系统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完善认知,首先要消除头脑中不合理的观念,树立正确合理的观念;其次要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再有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看问题,并且要学看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才更能客观真实的反映事物,揭示其本质。

2.维护心理健康,就要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情感,让情感成为我们生活的彩虹,而不要成为桎梏。现实生活中的人总会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现象,由于个体生理或精神的满足与否,也总会产生各种情绪情感体验。学会情绪情感的调控,形成良好的心境,以微笑、乐观面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既有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和谐,也会形成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3.维护心理健康,就要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外在的行为是内在意识的表现,其又有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馈和强化作用。行为的表现直接体现为个体如何与周围世界发生作用,产生什么样的互动。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所以个体的行为也就构成社会的行为。每一个体的行为直接作用于社会。所以良好的行为既有利于社会,也易形成良性心理反馈,有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理性情绪行为的循环。

4.维护心理健康,就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就是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由于每个个体生理的不同、经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所以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必定会有着分歧差异和矛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就是要消除隔阂,寻求相同点,克服或保留不同点,达到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承认人与人间的差异,但不形成对立;学会尊重对方,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别人,以对方的视角来理解和考虑问题;在交往中更应敞开心扉,以诚待人。就个体而言,健康积极的心理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心理的健康和完善。

5.维护心理健康,就要有完善的个性。个性心理是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一个人的个性是人的心理面貌,是由各种心理要素组成的心理系统。个性心理是个体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个性心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影响,使每个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以共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个体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